杨鹤汀后代:“父子两院士 满门科教才”(3)

辛亥革命网 2011-09-10 00:00 来源:大河报 作者:盛夏 姚晨雨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杨氏家族中,杨鹤汀长子杨廷宝,为一代建筑宗师、中科院院士。杨廷宝长子杨士莪,为中国水声学奠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鹤汀、杨廷宝

  长女杨士英,现为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次女杨士华,现为中央某研究所研究员。二儿杨士芹,早年从军,现为中科院后勤处处长。三儿子名杨士萱,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在美国从事建筑行业。

  杨廷宝子女中成就最大者,是长子杨士莪,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声学奠基者。

  杨士莪认为,自己的成就得益于家族。他清楚记得:“童年时值抗战逃难,全家人被迫多次搬迁,但都没舍得丢下那一大箱重重的、孩子们无比喜爱的书籍:童话、小说、历史故事和科普读物,这完全基于书香家族对文化对教育的重视。”

  杨士莪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水声学上,他是奠基者和领袖,他写出了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出版了国内最早的声学理论,讲授编写了水声学课程与教材。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水声专业,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水声人才培养基地。

  杨士莪还是战略科学家,组建了水声研究所,带领一批科学家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声定位系统。他始终站在一线,无论是学术上,还是思想上,他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让人折服。

  二子杨廷宾,延安版画家

  杨鹤汀二儿子名叫杨廷宾,1910年生,1926年即加入了共产党,1930年考入徐悲鸿任院长的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1934年毕业。他为人忠厚耿直,性格文静而刚毅。

  1935年,杨廷宾在南阳曾和友人一起为鲁迅收集南阳汉代石刻拓片二百余幅。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及此事,比如“午后得南阳汉画拓片五十幅,杨廷宾君寄。”“看杨君(杨廷宾)寄来的拓片都是我之所谓连史纸,并非洋纸”,等等。

杨廷宾(左)与同学王冶秋,王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

  杨廷桢告诉记者:“当时,为给鲁迅先生拓印汉画,家中忙了一个时期。屋里堆着一沓沓连史纸,穿着毛蓝土布大褂的老拓工们整日辛苦奔波,到各处拓印,晾干后包装寄上海。鲁迅先生对拓印技术、纸张要求均极认真,二哥杨廷宾都做到了。鲁迅逝世后,收藏的汉画拓片出版,南阳汉画单独出了一册。”

  1936年,杨廷宾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工作,参与了第十三次殷墟考古的工作。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杨廷宾毅然放弃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奔赴延安,开始木刻生涯。

  “在延安期间,杨廷宾在中共中央出版局工作,创作大量木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为中共‘七大’召开而创作的毛主席像和朱总司令像,以及发给‘七大’代表火柴盒上的毛主席像(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还创作了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英美苏的二战统帅,以及延安各界抗日军民肖像等,成为研究那段延安历史重要材料。之后,杨廷宾奔赴东北,从事了各种工作,曾担任过多个单位的党政领导,却唯独没能从事自己喜欢的美术工作。”《杨廷宾评传》中记载。

  1964年3月,杨廷宾回到了自己的专业,担任了中国美术馆第一任副馆长,但又逢“文化大革命”,一伙造反派叫嚣着冲进画库“揪出黑画”,而这个新中国第一座国家美术馆画库里,珍藏着数以万计的国宝,包括古典经典、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美术红色经典等。

  闻讯,杨廷宾迅速赶到,挡在画库门前断喝:“我是国务院周总理任命的馆长,谁要砸画库,就从我身上踏过去!”一帮乌合之众被镇住了,危机消解了。

  之后,美术馆“造反派”斗争很激烈,杨廷宾作为唯一没被揪进“牛棚”的当权派,兢兢业业主持工作,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艺术珍品,历十年浩劫无损,他功不可没。

  2001年4月杨廷宾与世长辞,享年91岁。

  除杨廷宝和杨廷宾外,杨鹤汀还有一儿三女。三儿子名叫杨廷桢,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共地下党员。长女杨廷宜,毕业于北平协和医护专科学校,现在湖南某高校从医。次女杨廷宁,亦受高等教育,相夫教子。三女杨廷寓,毕业于河南大学,曾长期在南阳教书。

  相关文章:

  “南阳知府”杨鹤汀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