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先生“现身”一百周年 余氏父子困惑半个世纪

辛亥革命网 2014-09-10 08:4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有些情况下,依据辛亥革命志士的资料寻访其后裔,固然不易,尤其是其中的“小”人物,更难。某位不为人知的志士,在属于“别人的”资料里闪现出现,这就为我们提供意外线索。

  (一)我是怎样“寻访”辛亥革命志士的

  有些情况下,依据辛亥革命志士的资料寻访其后裔,固然不易,但仅据只言片纸“寻访”辛亥革命志士本人、尤其是其中的“小”人物,似乎更难。

  原因很简单,这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当年活动的范围本来就不大,层面也不高,“气场”和影响当然就小。其后的百年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伤病早逝、举家外迁、隐居隔世,为同袍同仁所忘;无后无嗣无遗墨,事迹渐至湮没;或虽有后,却不辨日月疲于奔命地忙着糊口家小,更须小心谨慎地因应层出不穷的“革命运动”,无暇无力顾及祖宗,等等,等等),更不为人所知了。

  但是,如果因了某个缘故,某位不为人知的志士,在属于“别人的”资料里闪现出了弥足珍贵的“吉光片裘”,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意外的线索,使我们“寻访”到了这位志士。

  多年来,我通过这种办法,在《余祖言诗文集》中,在新老《麻城县志》和相关姓氏的《宗谱》中,以及私人信函、手稿、笔谈(这里的“笔谈”,既非某位人物的“书面讲话”之类,也非《梦溪笔谈》式的“笔谈”大著,而是在日常交谈中,至少有一方耳背时,“以笔代嘴,写在纸上的话”)中,先后“寻访”到了好些辛亥革命志士。

  这些辛亥革命志士的经历,为我学习和探究辛亥革命中的某些历史陈迹帮了大忙,为此我一直非常高兴,感恩先辈们赐给了我超值大奖。

  久而久之,这种原本看似可遇而不可求的“寻访”,渐渐就显出了它相当的“可求性”,只要耐心细致,多少会有收获。这原因也很简单,总体上说,世上万物,互有关联,而“辛亥革命”的时、空、人、事,又相对比较集中,更绝非神谈鬼说般的不靠谱,“东方不亮西方亮”,许多资料都没提到某人,没准就有资料里会提。

  大人物的大勋业,肯定影响历史,惊天动地。不过,小人物的小故事,也生动感人,沁人心脾。正所谓黄钟大吕,发达九地,断不可少;然洞箫牧笛,起于四野,亦不可或缺。

  基于这种想法,除了正史之外,我还爱看“偏史”、“野史”,甚至“不是史的史”。

  (二)余祖言诗中的“夏”先生

  在《任直文稿》第一本中,余祖言写于1914年的一首诗,题目比较长(为方便有些读者,现试断作《辛亥秋,夏□□从□司令於荆、宜,余随左军往襄阳。今年秋,同校书彝陵墨池侧,□□出其在幕中所收荆、宜两府印、簿,朱色爛然。感而作詠。》 ):

  《辛亥秋夏  从 司令於荆宜①余随左军往襄阳②今年秋同校书彝陵墨池侧③ 出其在幕中所收荆宜两府印簿朱色爛然感而作詠》

  余祖言

  亡秦大楚烽初起④,投笔书生喜欲狂。

  未得咸阳旧图籍,先收江汉伪关防⑤。

  凌烟谁绘封侯相⑥,故纸空廻饮茗肠。

  今日与君同检点,好将往事说荆襄。

  [图1] 余祖言1914年诗《辛亥秋夏  从 司令於荆宜余随左军往襄阳今年秋同校书彝陵墨池侧 出其在幕中所收荆宜两府印簿朱色爛然感而作詠》影印件(原件藏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