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先生“现身”一百周年 余氏父子困惑半个世纪(2)
辛亥革命网 2014-09-10 08:4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品绶试注如下:
① “从□司令於荆、宜”。“□司令”,有可能是指唐牺支这位“荆宜施鹤总司令”,但也不排除可能是指唐牺支下属的其他“司令”。存疑待考罢。
唐牺支(1887-1924),字以祀,一字洗耻。土家族。湖南慈利县人。1904年入县高等小学堂,1907年入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后考入湖北陆军小学堂。肄业投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由正兵、副目、正目升至排长。
1908年加入同盟会,后参加振武学社和文学社。1911年8月,随新军驻防宜昌。10月12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宜昌,与革命党人胡元龙等召开秘密会议,于18日举义。19日,宜昌易帜后,被推为民军司令部司令长。12月16日,唐率部攻下荆州城,湖北军政府委任唐为荆(州)宜(昌)(恩)施鹤(峰)总司令,为当时鄂西数十县最高军政长官。
②“余随左军往襄阳”。辛亥年底,共进会第三任总理、湖北军政府总监察刘公受命任北伐左翼军总司令官兼河南安抚使。余祖言任刘的秘书兼河南安抚使政务官,“随左军往襄阳”。
③“彝陵墨池”。“彝陵”,即湖北宜昌。“墨池”,即宜昌城内的“洗墨池”,[清]同治三年(1864)续修《东湖县志·古迹志》载:“洗墨池,在城内县学前。晋郭璞注《尔雅》,洗墨於此。宋苏轼、黄庭坚相传曾于此学书。至今池水墨色。”余祖言在本诗中以“彝陵墨池侧”指代他和夏先生执教的“湖北省第九区彝陵中学校”(即今“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的前身),因该校在宜昌“墨池侧”。
④ “亡秦”。《史记·项羽本纪》:“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的壮举。本诗指推翻满清反动统治的辛亥革命。
⑤“未得咸阳旧图籍,先收江汉伪关防。”“咸阳”,秦国都,这里借指满清政府的京城北京。“图籍”,地图和户籍。“图”,谓模写土地之形,疆土也;“籍”,谓书其户口之数,收税之依据也。故“图籍”也可借指国家政权。“关防”,官府(或军队)印信的一种,始于明初。清代规定,正规职官用正方形官印,称之为“印”;临时派遣的官员用长方形的官印,称之为“关防”。民国时期也有关防,其使用规定如何,不详。(闲聊一句,品绶见过民国时期真正的“关防”。长条形,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两行朱色阳文:“湖北省政府 人事处关防”。兄长品级先生,曾将它当做玩具,蘸上印泥摁到它不该被摁的地方,如今“罪证”犹存,“作案工具”则恐怕早就被甩到爪哇国去了。)
读余祖言本诗,脱出“图籍”和“关防”的具体实指,将“图籍”理解为“天下”、国家政权,将“关防”理解为“地盘”、地方政权,窃以为更合作者本意。
⑥“凌烟”。“凌烟阁”的省称。“凌烟阁”是封建王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画功臣像于凌烟阁之事最为著名。
※
(三)“夏”先生究竟是谁?
余祖言的诗读完了,意思也基本清楚了。
然而,辛亥革命志士“夏”先生的大名到底叫什么?字、号是什么?生卒年份几何?祖籍哪里?常住何处?我们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夏先生的履历、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具体事迹和贡献了。而这对于后人的研究工作以及宣传活动肯定都是不利的、有缺憾的。
我“寻访”辛亥革命志士,因为其中有“乐”,所以乐此不疲。即使常常“碰壁”,也不很在意。
然而,这位“夏”姓先生,不惟从1914年被我祖父写进诗里,整整一百年来,不为外界所知,即使从1962年我找到这诗,五十二年来,也一直没有被我的父亲和我“破解”(“寻访”)成功。
父子两代人,困惑半世纪。这“壁”碰大了,我不能不在意。
(1)“夏”先生是夏斗寅吗?不是。
余祖言的同乡夏斗寅先生(1885—1951)也是一位辛亥革命志士。他“幼入私塾,因家贫辍学,至县城卫队营当兵,旋考入湖北武普通中学堂。毕业后投湖北新军第八镇三十一标三营当兵,后充正目。受革命思潮影响,1906年加入共进会。武昌起义时,与段海山等率队进城,参与攻打湖广总督署。历任湖北军政府各部总稽察处稽查员、民军第一混成协营长、第六混成旅长兼北伐左翼军督战官,曾参加汉口刘家庙、滠口诸战役。1913年因部队裁编退役还乡。”(引自刘昕主编《辛亥革命人物像传·夏斗寅》)而余祖言和夏斗寅既是姻亲,私交又不错(夏挽其岳母的挽联,就出自余祖言之手),因此,有人首先就想到,余祖言诗中的这位“夏”先生,会不会是夏斗寅呢?
对此,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因为——
第一,夏斗寅先生不是“书生”。观其一生,他并无“校书彝陵墨池侧”的经历,虽然宜昌於他有缘。(须知,根据规定,“宜昌府官立中学堂教职员,概由省提学使司委派,所委派教习,多属学界名流或科甲出身。”)
第二,“辛亥秋”,夏斗寅先生并未“从□司令於荆、宜”。
仅此两条,就断然否定了“夏先生可能是夏斗寅”的猜测。
(2)《余祖言诗文集》里有“夏”先生的其他信息吗?没有。
查,《余祖言诗文集》里,与余祖言有直接交往的人物,除了这位“夏”先生之外,其余各位,有姓有名(或字、或号),清清楚楚。
然而,除了1914年所写的三题共五首诗(本文已全录)之外,再也没有关于“夏 ”的其他任何信息。
(3)彝陵中学教员名录中有“夏”先生的大名吗?没有。
当年,这“彝陵墨池测”的“彝陵中学”的正式名称是“中华民国湖北省第九区彝陵中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的前身。
宜昌市一中校庆办公室于2010年10月编制了一本《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师生名录》,其中《中华民国湖北第九区彝陵中学校教职员(1912—1923年)》这一部分录载,十二年间该校教职员的总人数为21位,其中既无姓余的,也无姓夏的(见[图4b])。
[图2a]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 师生名录》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