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先生“现身”一百周年 余氏父子困惑半个世纪(4)

辛亥革命网 2014-09-10 08:4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有些情况下,依据辛亥革命志士的资料寻访其后裔,固然不易,尤其是其中的“小”人物,更难。某位不为人知的志士,在属于“别人的”资料里闪现出现,这就为我们提供意外线索。

  《余性疎狂夏  戏以诗次韵戏答》

  余祖言

  (一)

  万生自得何须我,故遣疎狂远世情。

  斛米不劳身后事,读君诗集得吾生。

  (二)

  年来枯寂未谈经,惟见同心眼自青。

  亦欲投时学韬诈,性根癡钝不惺惺。

  [图4] 余祖言诗《暑假别夏  》影印件(原件藏同前)。

  《暑假别夏  》

  余祖言

  (一)

  别后遥知郁抑生,别期渐近不伤情。

  非关诗剑无人说,肝胆经时要一倾。

  (二)

  君心疾恶似仇雠,皮里春秋口上修。

  夷水自清江自浊,出山原可与同流。

  (四)运用网络“寻访”辛亥革命志士

  就这样,“夏”先生静静地躺在余祖言的诗稿里,整整一个世纪了,至今无人知晓,他究竟是谁?

  我和先父接力寻觅这位夏先生,已逾五十二年,然而一纸之隔,始终无法“捅破”,一纸之遥,始终无法“谋面”。

  难道困惑还要“遗传”给三代、四代?我心有不甘。

  数日前,辛亥革命网上传了拙文《纪念辛亥革命志士蔡楠诞辰百年 …》,远在东边上海的田伯炎,阅后立即发来邮件,提供了另一位辛亥革命志士张鹏程先生与田梓琴先生之间的信函图片,并传来张鹏程先生生平简介资料,于是田、余二人合凑了短文《纪念辛亥革命志士张鹏程先生诞辰130周年》,上传在网。而在西边张鹏程先生家乡恩施忙于科技支农的华中农业大学的退休教授蔡礼鸿先生,看到《纪念张鹏程》一文后,又立即向我发来两封短信,告知张鹏程先生的嫡重孙张俊先生“在恩施火车站工作”以及蔡、张二人曾于八月八日在恩施相会的情况并联系方式等,继而更引出了张俊先生的“大姑”、华中科大的退休教授张铭歌女士,如此这般,最后又必然地引出了张铭歌教授的祖父、辛亥革命元老张难先老先生与张鹏程先生的关系……

  信息催生信息,后浪推迫前浪,上面的三百来字,写的、看的,是不是都感到有点儿像发生了“连锁反应”,头晕?正是靠了网络的这种强大威力,这一切,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就完成了(拙文《纪念蔡楠》上传前后,我并未告知田、蔡、张等人,是诸位世兄于无意间浏览该文后才赐教与我的,否则“连锁反应”还会更快)。

  信息社会如此美妙发达,网络手段如此神通广大,这启发和提醒了我:余氏父子的“世纪之惑”,或许有望获得解救?

  我求助网络,我寄予希望。

  因为我有寄予希望的理由。

  ———————————————

  【说明】:文中图片均为余品绶所摄。

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一日缀

於武昌 珞珈山南坡 黄月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