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山西革命党人在辛亥前后战斗的往事(3)
辛亥革命网 2012-10-17 00:00 来源:民革陕西省委员会 作者:井晓天 查看:
二、秦晋共举与东渡援晋的联合行动
“南呼北应,中路突破”的方略已定,当务之急是如何落实?井勿幕把“北应”的据点定在了家乡陕西,“陕西民性强悍,刀客及哥老会活动比较普遍,有一定势力,又有李自成起义的反清传统。地处西北交通枢纽,地势雄峻,故可以作为西北革命的根据地。”【10】当然,仅仅陕西一省恐怕也难以独当此重任,需要与周边省协同共举,相互策应,能共担此重任者,非山西莫属。景梅九也认为,“山西是表里河山,京师侧翼,进可出中原,威逼北京;退可防守,节节设防。陕西是西北、华北、江南的连接地带,地势险峻,可以做西北革命根据地。”【11】更重要的是秦晋两省同盟会员人数众多,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且双方多年合作默契,绝对值得信赖。井勿幕、景梅九二人观点一致,当即相约:“将来回国,偕同赴陕,共谋西北革命。”【12】
1、井勿幕山西之行和联军计划
1908年夏末,井勿幕由日本回国,赴北京晤田桐,商议北方革命。时景梅九从青岛到北京,两位挚友在田桐住处巧遇,不啻天缘!景梅九当即决定:相伴回太原,直接运动山西革命,同时致力于西北革命。“为他年革命军兴起,秦晋联军作计划。”【13】农历八月十五日,二人抵太原。在山西大学堂会见刘翼若、杜仲伏诸友。时山西大学堂英文教习未到,请景梅九代理。井勿幕则任法政学堂日文教师。暗中集会策划秦晋联合起事大计。景梅九后来回忆此事:“隔了几天,居然有留我在大学堂讲英文,岳文渊(勿幕)在法政学堂教日文。那时我和勿幕,想到陕西谋革命的,所以执意不就;连忙告辞同走,写了两句淡话,给诸同志曰:‘诸子有心留朋友,宋江无意上梁山。’”【14】
深秋十月,井、景二人雇车南行。一路畅谈社会革命,种族革命和将来秦晋联军之事。回到安邑景家,景梅九把井勿幕介绍给李岐山、郭朗清诸友。景、井二人同游解州中条山,查看地形。井勿幕指顾河山形胜:“他日革命,如需秦军相助,我必率偏师渡河下河东矣!”【15】为了尽快实施革命计划,数日后井、景二人慷慨辞别。井勿幕回陕西开展活动,景梅九则回家乡安邑、运城进行起义准备。(注一) 2、借机发动民众实施起义方略
井勿幕按照“发动民众,掌握新军,联合会党,组建民军,择机起义”的方针,回陕全面推进起义准备工作。他并未回蒲城老家,而是直奔宜君马栏山。恰在此时,“蒲案”突然爆发,谁也未曾料到:“蒲案”竟成为井勿幕领导同盟会人广泛发动民众的难得机遇。
早在1907年,同盟会员常自新(铭卿)等就组织了蒲城县教育分会,井勿幕的胞兄井岳秀亦担任评议员。他们在县学堂宣传民主思想,揭露清政府罪行,进行革命动员,引起知县李体仁的惊恐。1908年10月16日,李体仁以鼓动学生图谋不轨为名,捣毁教育分会,逮捕常自新和学生三十余人,严刑审讯,致学生原斯健伤重牺牲。当时同盟会秘密文件正藏在井岳秀家中,李体仁差弁前往井岳秀家搜查,适其参加李襄初母亲葬礼不在家中,井夫人随机应变,情急之下将秘密文件埋藏于院内菊花丛中,官府搜查终无所得。当晚井岳秀持刀越城回家,将秘密文件、会员名册等焚烧,保护了革命党人的安全。
井勿幕从北山迅即赶回西安,当他得知同盟会核心机密并未泄露,便立即组织犀利反击,化危机为机遇。他们在《夏声》等各种报刊上揭露李体仁封闭学堂、毒打师生、违法滥刑、草菅人命的罪行,并利用一切“合法”的手段,给予坚决回击,使“蒲案”迅速发展为席卷全省、震动全国的反清学潮,清政府暴行激起全民公愤。在陕西教育会周年大会上,郭希仁奋起直呼:“李体仁摧残教育,毒蜇师生,使血肉横飞,士气俱尽,今日开全体大会不发此事,吾深为秦人羞,吾更为秦人痛矣!”【16】并与陕西提学使余堃面对面进行交锋,成为陕西知识界颇有声望的人物。经过革命党人坚决斗争,清政府被迫将李体仁撤职,并抚恤全体受害师生。“蒲案”学潮以极小的牺牲,换取了最大的胜利。“蒲案”以李体仁倒行逆施,疯狂镇压革命党人而始;以李体仁被革职查办,同盟会迅速发展壮大而终。“蒲案”是同盟会领导的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清革命斗争,“蒲案”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陕西同盟会人和广大民众的革命斗志和胜利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