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政党政治(5)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罗振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在191 1年的辛亥革命中,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政党政治,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推动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以致在民国初年形成所谓“政党林立的时代”。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等共同组建国民党,在次年2月的国会大选中大获全胜。但袁世凯为了实现专制梦想,攻击“政党无用,徒有贻害国家,于政有百弊而无一利”,并不惜一切决意摧毁整个民主势力和一切政党政治。二次革命后,袁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又废止国会,最终以民国初年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辛亥革命的这一历史悲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政党政治的模式必须与时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马克思曾说过,如果资产阶级实行统治的经济条件没有充分成熟,君主专制的被推翻也只能是暂时的。就辛亥革命本身来看,这一时期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到可以独立登上政治舞台,建立并掌握政权的程度。这种不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各政党的政策取向往往只是温和的、中间性的,难以提出彻底的革命性政策纲领。就同盟会而言,1912年3月,也放弃了激进的民生主义政策,彻底抛弃了民主革命的取向。二是各政党均把西方政党合法斗争的经验神圣化、理想化,因而涣散了武装斗争意识。在民国初年,各政党对西方合法斗争盲目推崇,醉心于议会中的角逐。连孙中山、萤兴等人也放弃武装斗争的传统,在袁世凯的专制打击下,失败则是必然的了。三是政党活动的范围狭窄,进一步疏远了资产阶级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民国初年政党活动主要以有限的选民为对象,而选民是些什么人呢?是那些按民初《选举法》规定年纳税2元以上或拥有500元不动产者。这样,占总人口900-/0以上的劳苦大众是不在此列的,政党的政策措施只能以10%的人的意志为转移,至于贫苦农民的土地,显然难以顾及。   

毫无疑问,不改变民国初年各政党在政治发展的目标、道路、政策选择以及主体性力量等根本问题的失误,不能推翻封建传统的经济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强大的封建地主官僚势力,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可能建立和组织资产阶级民主的政党政治。   

总之,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诸多理论、学说,随着中国革命的实践检验,均告失败,或被新的理论、学说所代替。但是,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中所采取的斗争形式特别是组织形式——政党,却被中国人民所扬弃、继承,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之下,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取得光辉业绩。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充分肯定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政党政治酌推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