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政党政治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罗振建 查看:
在191 1年的辛亥革命中,孙中山为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彻底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挽救日益衰亡的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也对中国现代政治的推进做一:7不懈努力,其中对中国现代政党的产生和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是不可低估。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纪念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一、中国政党的产生是近代反清爱国斗争的客观需要
在中国古代,党的含义有多种:一指地方政权组织,北魏孝文帝时曾建立了“党”一级的地方政权组织,“五里为党”;二指亲朋好友,如《离骚》云:“惟未党人之偷乐兮”;三指统治阶级内部不同的派别和集团,如帝党、后党、东林党等。然而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党,尤其不是现代政党的含义。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政党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和中国近代社会出现的巨大变化以及社会变革的需求分不开的,更是清朝末年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冲击下的产物。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便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封建王朝的没落和腐朽,中国的社会政治危机不断加深,遭受亘古未有的巨变。面临“五千年来之变局”,许多杰出的仁人志士和政治力量都努力探求救国救民之道。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等人的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戌戍变法运动,清朝末年从朝廷开始的“新政”,无一不是为了摆脱危机和建立现代国家,也为早期的现代政治作了有益的尝试。20世纪初,以新式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主的广大民众,在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两大政治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康民命运动和以改良派为核心的立宪运动。这两大运动不仅具有结吏专制、推进民主的现代化内涵,而且采取了舆论宣传、游行示威、罢课罢市等新颖的活动方式,其实际规模也空前浩大。这些新兴阶层及其政治运动,是形成中国政党及政党活动在清末兴起、在民初勃发的具有决定性的社会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