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政党政治(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罗振建 查看:
悟,为民主革命胜利鸣响了礼炮,充分发挥了革命思想的战斗号角作用。 革命党人在运用批判的武器向封建专制发起猛烈攻击的同时,还用暴力斗争的手段,推动了武器的批判。1906年至191 1年革命党人参与和领导了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忠起义、云南河口起义、皖浙起义、滇西各族人民起义、广州新早起义、黄花岗起义等数十超武装斗争。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成为人心所向的事业,并最后形成了以武昌起义为焦点的辛亥革命。
三、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初步发展
20世纪初,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是与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和辛亥革命的推动分不开的。
(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促进了广大民众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和大众性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规范下,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承自天命,其行使也同样受命于天,即为君主之事。广大民众,可以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专制与独裁的政治环境下,各阶层民众均没有参与政治的任何可能。清朝末年,鉴于民族危亡和政治腐败的严重危机,以新兴阶层为核心的广大民众的政治热情高涨,进行各种形式的革新运动,包括政党活动。孙中山和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为中国挽救民族危亡奠定了基础,更为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使政治、政党成为广大民众实现利益和权利的重要途径。孙中山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国家之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拥有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和选举权利。辛亥革命之初,言论开放,集会结社自由,民众前所未有地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利,改变了民可使由乏,不可使知之的状况。在国家政治结构中,议会机构拥有较高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朐各种重要官职均需其选举或认可方能产生,各项法律法令和重大行政事务亦需由其批准方可实施。在20世纪新中国建立前的整个中国政治发展史上,这的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主时代的曙光。为了保证政治热情的有效释放和政治活动的最大成功,人民群众必然要求助于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政党。因此,政党政治之勃兴的时代就来到了。
(二)辛亥革命前后各种社会政治团体的建立及其活动,为政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