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政党政治(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罗振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在191 1年的辛亥革命中,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政党政治,

 20世纪初,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领导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冲破清政府的禁令,先后建立了强学会、保国会、保皇会、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数百个具有高度政治色彩的组织团体。这些组织的发展和组合,促成了政党组织的形成。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等人汇集多种革命团体,创建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党,极大地推动了武装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与此同时,改良派利用预备立宪,特别是利用1908年后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与活动的机会,从这些相似于西方议会的机构中合法地建立了预备立宪公会、宪友会等改良主义政党。隙了上述政党及政党性团体外,还有大量的现代性会党团体。据台湾学者张玉法统计,自1899年到武昌起义之前,国内公开出现的团体668个。这些政治组织的广泛建立,不仅直接推动了社会政治发展的进程,而且焕发和培育了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习惯,给清末民初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干部,准备了群众。  

 辛亥革命后,各阶层成员,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阶层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创立政党,进行政治活动,试图以此控制政权甚至取得执政地位,直接对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进行干预。一时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张玉法统计,民初政党与政党性组织共为312个,其具健全政纲或某一方面政纲者即达35个唿中国式的政党政治的局面出现了,虽然命运不济,但出现这一种曙光,不能不归功于辛亥革命的有力推动。   

(三)国内交通和通讯状况的改善,为大规模政党活动的操作运行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政党政治不仅体现了现代社会文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现代物质文明的产物。离开便捷通畅的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很难想象全国性政党及其大规模活动的操作和运行。对于幅员辽I溘、人口众多、地理屏障重重的中国来说,情况更是如此。  

 辛亥革命前后,沿江、沿海航线和京汉、津浦、陇海等铁路干线已,建成;各大[p城市之间,已建立起比较现代化的电报及邮政系统。尤为重要的是,新闻事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国初年,全国报刊总数达500家,发行总数共4200万份③。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系统有效地扩大了政治动员与通讯的规模与功效,大大缓解了地理环境对全国性组织调控和大规模政治操作的不利影响,对政党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辛亥革命的实践证明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行不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