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人们的政治心态及成因试析(5)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卢开宇,朱庆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中华民,辛亥革命时期人们的政治心态及成因试析,

  综上所论,不同的政治心态必然导出不同的政治行为,从而影响政治制度和体制,影响政治变革。革命前的“求变”心态导出了革命的发生、帝制的终结、民国的建立:革命中的“求安”心态导出了民主共和的夭折:革命后的“求治”心态导出了中国革命的真正的发展方向。显然,政治心态的政治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探讨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并不在于是什么政治心态而在于为什么是这种政治心态,其借鉴意义有多大。

二、辛亥革命时期人们政治心态之成因

  西方侵咯者利用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就再也不可能按照自身的发展态势新陈代谢,更新发展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失败证明了这一点。从此,近代中国不自觉地加入了全球一体化的演进过程。所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动因也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结构各方面功能的失衡,生长出新的社会因素;二是外来文化的强烈刺激引起社会结构功能的变更。它们导致了原有社会政治的崩溃,特别是人们对原有社会政治的绝望,从而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了两种恐惧,生存本能的现实性恐惧和洞察未来危险的未来性恐惧。而恐惧的程度决定了“求变”愿望的强弱。由此,近代中国的生死大限的现实规定性决定了“求变”政治心态客观实践的必然性。于是,辛亥革命便爆发了。  

 辛亥革命的首要目标是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但是革命的实际结果却只是保留了“民国”政体形式而已。而这种革命目标的走势错位却是在“求安”政治心态的影响和制约下造成的。那么,“求安”政治心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任何政治变革都需要一种政治理论并把这种理论转化积淀为政治心理,从而在政治行为中体现该理论。但是,当“亡国灭种”的恐惧不能使人们冷静地思考时,对政治理论的选择就必然带有了急于求成的主观性。因为作为曾经成功“同化”过其他文明拥有深厚文化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最后的“康乾盛世”之后,马上就面对了一种根本异己的优越文明的挑战。这种挑战使它丧失了曾经的自信和成功,而成为了被冲击甚至被征服的对象。由于它不可能像落后民族或缺乏文化根基却能善于学习的民族一样能够轻松地消化吸收异域文明,所以曾经的成功给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轨过程中的人们造成了沉重的心理桎梏。当人们的政治心态接受不了现实的残酷性时,人们往往就会选择适合自己心理接受阀限的妥协甚至是谬误,即使是激进群体也不能例外。虽然他们是民主共和的提倡者和实践者,但他们却回归到企图靠煽动非理性的狭隘的反清民族情绪来达到迅速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性“求变”目的。“资产阶级利用广大人民反对清朝统治的情绪来鼓吹革命,这是对的,不过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的认识同一般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宣传给人印象最深的只有两点:一是反满:一是汉族祖先的光荣传统。“)这就使得革命派自身都没有做好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心理准备,只满足于帝制的取消和民国形式上的建立。孙中山曾叹言:“本可以从此继进…..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余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中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