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人们的政治心态及成因试析(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卢开宇,朱庆武 查看:
再次,稳定群体(主要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中下层劳动群众)是这一时期“求安”政治运动的稳定支持者。稳定群体的绝大多数根本不能理解“共和”、“议会”、“内阁”等西方民主的东西。“天子一旦从人们心目中消失,中国的政治生活无可避免地乱了套,…..曲一个朝代所体现出来的统治权,比刚宣称的人民的统治权更为具体和明确得多。” “求安”最终从心理层面上导致了南京临时政府的迅速夭折。
第三阶段,“二次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异常险恶。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北洋群丑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大政治群体已经求安不得了,于是他们的政治心理开始逐渐转向了基于现有政治基本认同的“求治”,即在现有政体之下,谋求以深化改革或以新的激烈手段来影响、制约或推动社会转型的一种政治心态。
首先,激进群体(先以中华革命党,后以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为主要代表)是“求治”政治运动的主动实践者。起初,他们为实现“谋国者”能“为民公仆”,真正为国民“谋吃饭”、“谋穿衣”、“谋居屋”、“谋筑路”的“真”共和[,而进行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俞斗争。他们指出:“今日变乱,非帝政与民政之争,非新1日潮流之争,非南北意见之争,实真共和与假共和之争。”这清楚地表明了革命者要改造社会的“求治”要求。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后来激进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开始从思想文化角度去探索实现“真”共和的“求治”之路。他们以“德先主”、“赛先生”为号召,批判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并以极大的政治热情从国外引进了各种学说和思想,作为疗救中国的良方。但其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引进了什么,引进了多少,而在于它使更多的国人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从而使“求治”被时代赋予了“与时俱进”的内容和目标。
其次,保守群体(先以进步党,后以安福系等御用人员为代表)是“求治”政治运动的被动参与者。保守群体标榜“采取国家主义,建设强善政府”,为维护其“狭隘”的既得利益,而“安”于与封建势力相勾结,排挤激进群体的政治代表,但好景不长,他们也被袁一脚踢开,“求安”不得了。于是他们的政治心态被迫转向了“求治”,首先打起“护国”旗号,反对袁世凯称帝,后又认识到“社会革命恐怕是20世纪史唯一特色,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了”,企图以和平方式实现“民主”与“共和”,避免社会革命的发生。“好人政府”、联省自治、制宪救国、废督裁兵等着实热闹了一番,但都无果而终。
再次,稳定群体(以工人为中坚,农民为主体的中下层劳动人民)是“求治”政治运动的积极响应者。稳定群体从来都渴望过上富足安定的生100活。战乱和灾荒使稳定群体把4争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反动军阀,这也使稳定群体具备了积极参加“求治”运动的内在驱动力。而此时的激进群体已经认识到了稳定群体中所蕴含的伟大力量,并有意识地启迪他们的政治觉悟,使稳定群体逐渐成为“求治”政治行动的主体力量。这样稳定群体便以主角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
总之,人们的“求治”心态,使中国在磕磕碰碰、曲曲折折中最终找到了真正实现“民主”、“共和”的“求治”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晌,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道路——这就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