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人们的政治心态及成因试析(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卢开宇,朱庆武 查看:
首先,激进群体(以体现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的各种革命团体、政党为主要代表,如中国同盟会等)是“求变”政治运动的最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强烈要求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对西方民主政治痴心一片,“吾幸夫吾同胞之得与今世界列强遇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弥勒约翰《自由之理》、《法国革命史》、《美国独立檄文》等书译而读之也。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他们大声疾呼“要革命的,这时可以革命了,过了这时没有命了。”
其次,保守群体(以体现新洋务派、资产阶级立宪派利益的政治派别为代表)是“求变”政治运动的“本质”支持者。由于保守群体多脱胎于封建阵营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辛亥革命前,为维护其既得利益,他们只要求用温和的改良方式来达到改变政治制度的目的,甚至引革命派为仇敌,反对暴力革命,但他们本质上也要求“革新图治”,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即使如晚清状元张謇也曾语出惊人:“尝以为过捐卡而不思叛其上者非人情,见人之酷于捐卡而非人之叛其上者非人理。”特别是191 1年5月8日清政府成立了被称为“皇族内阁”的内阁之后,经历了三次轰轰烈烈的和平请愿而未达到速开国会目的的立宪派强烈要求撤消“皇族内阁”,并在<宣告全国书》中指出“名为立宪,实则为专制”,揭露了清政府的反动嘴脸。正是由于保守群体与激进群体的“求变”本质的一致性,保守群体才会在辛亥革命中迅速转向激进群体发动的革命,从而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再次,稳定群体(以农民为主体的中下层劳动群众)是“求变”政治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赋薄徭轻、社会安定历来都是稳定群体的最大和最基本的政治愿望,但是在外国资本兰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下,他们“生计已蹙”,进入20世纪更是苦不堪言,以致百姓与统治者之间“恩仇结于骨髓”,“民气之悍,民心之愤,已成危象”。“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人们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不可遏制。自然,对外反对外来侵略和对内要求改朝换代成为他们晟迫切的政治要求和愿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内外交困的政局,作为统治者的清政府也被迫在“求变”政治心态的作用下酿出了“新政”这杯“种豆得瓜”式的鸩酒。八国联军的隆隆炮声震醒了慈禧太后,维护王朝统治的求生本能使她终于承认了没有“一成不变之治法”。于是她于1901年8月20日亲自发布文告,宣称“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所能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然而,这一切都必须以“万古不易之常经”为前提,“常经”就是“三纲五常”。虽然如此,“新政”所引发的仍是由时代决定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背道而驰。军事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培养了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清政府的掘墓人,而最重要的政治体制改革同样造就了一大批立宪派——统治阶层内部的“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