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人们的政治心态及成因试析(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卢开宇,朱庆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中华民,辛亥革命时期人们的政治心态及成因试析,

  总之,人们的“求变”政治心态已使革命爆发的心理条件成熟。这正如191 1年长沙关税务司伟克非在信中所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中国的前途似乎非常黯淡。我看在不欠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同情。”民心之所向,人心之所归,已使清王朝的覆亡不可避免。  

第二阶段,从武昌起义爆发至“二次革命”。这一时期民国建立、帝制取消,人们的政治心态趋向于“求安”,是一种在现有政治制度之下,为谋求稳定、和平而妥协、苟安的政治心理。   

首先,激进群体(先以同盟会、后以国民党为代表)在革命一开始便希望达成妥协,结束战事,速定共和,以换取廉价的胜利。早在1911年11月9日黄兴便致函袁世凯争取他“反正来归”。在黄兴看来,“只要他肯推翻清室,…一我们给他一个民选总统,任期不过数年,可使战争早停,人们早过太平日子,岂不甚好。”)这样的认识在当时的革命派中是很有代表性的。如胡汉民在其自传中就这样写道:“先生(孙中山)始终不愿妥协,而内外负重要责任之同志,则悉倾于和议,大抵分为三派之说。…..余集诸人意见以陈先生。先生于时,亦不能不委曲以从众议。”甚至出现了在“二次革命”的枪声打响以后,400多名国民党议员中的绝大多数竟然仍在北京国会里坐而论道。 

 其次,保守群体(先以立宪派、后以进步党等为伐表)的“求安”心态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们面对革命的伟力,认识到如果坚持反对,毁坏的将不仅仅是清政府,对抗的加剧势必会危及整个社会秩序,威胁其既得利益,只有对革命采取支持态度,才能使他们在革命阵营内保持实力,继续发挥影响力,使整个社会秩序不致发生更大的动荡。于是他们主张“不如利用官府改良独立,当求完全,不可糜烂”。所以,他们利用自己在各省咨议局中的潜在势力联合旧官僚迅速夺取或挤入各地政权的同时,一致表示“赞助项城(袁世凯),早安大局。若多一日踌躇,则多一日糜烂,外人起而干涉,瓜分之祸,即在目前。”1”由于保守群体在当时的地方政局中起着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所以其“求安”心态也就构成了当时政治心态的最重要部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