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鼎革士子的政治选择及其对革命的认知(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赵蕊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按照革命党后来的叙述编成 ,辛亥鼎革士子的政治选择及其对革命的认知,

(三)与清廷疏离。顺应革命型

    这一类士子往往认为辛亥革命与历代易姓革命不同,不存在名节问题,坦然面对新朝。这样认为的士子,一般在清末时政治态度就比较激进,对清廷立宪的表现十分不满,从而不同程度离异于清政府,但并没有参与革命党反清活动,属于立宪派型。例如李增和段宇清都为云南谘议局议员,在辛亥革命发生前一直在京为矿权、路权、边界等诸问题奔走呼号。清末为了废除隆兴矿约,争回矿权,滇省绅士成立矿务调查会,李增在此事上态度尤为积极,为了使外务部废约,李增主动请缨赴京运动。时为云南谘议局副议长的段宇清因谘议局联合会的邀请入京,实则想借此机会联合各省谘议局为云南助力。两人均在宣统三年( 1911年)五月入京。在京活动期间,李增与段宇清与在京的顾视高、杨觐东、张之霖出力最多,但当屡屡碰壁,清廷总是敷衍了事时,诸人就对清廷牢骚满腹,产生了不满。段宇清在写给滇省谘议局的信中就时常抱怨政府的拖沓懈怠。迨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川督赵尔丰逮捕川省议员罗伦、蒲殿竣等人,并得到清廷的支持。李增和段宇清甚至站在四川议员一边,坚决支持四川议员,要求清廷妥善解决,态度相当激烈。因而,在辛亥革命发生时,他们便顺势而转向民国,对清廷没有多少留恋了。

    陈度是甲辰( 1904年)恩科进士,辛亥革命发生前,被度支部派回滇任云南造币分厂总办,不久滇省发生重,L起义,陈度于革命后被军政府延聘,先后任外交司司长和云南造币分厂厂长兼清理大清银行,皆充要职。对于民国,陈度甚至接受了革命派宣传的反满即为了恢复汉族统治的观念,在诗里写道:“人心久思汉,改革义旗挥,涛声大江怒,云瑞南天开,重阳风雨夕,枪声动春雷,还我旧河山,赤帜飚六街(辛亥革命军起,滇响应之,亦于九月初九日光复滇省)。”『1而且认为:“历代之亡以有清为最善,其帝号犹在也,帝室犹存也。不过变统驭之权与政治之体,执国政者既非杀吾君而君吾民,岂易姓受俞之可比哉!”|51不仅自己这样认为,而且他还写信给当时正避乱于上海的好友张学智,劝其回滇,并写诗寄怀,诗云:“江海涛声动天地,问君小住胡为乎?人间世上今何似,归来去兮邻不孤,新国讦谟知孰健,故乡事业要人扶,或须更结林泉约,十万可能买宅无?”|61表现出对民国充满希望,勉励张学智回滇干一番事业。

(四)无所谓型

   这一类型士子,与第三类型士子一样,也是顺应革命,积极拥抱民国,但不同的是,他们对辛亥革命反应平淡,对清廷的覆灭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能消弭变乱,稳定秩序,以及自身利益有没有保障等实际问题,颇有投机之虞。当时,大多数士子属丁这一情况。他们中不乏清廷的高官。以下数例可以加深我们对无所谓型士子的认识。

    袁嘉谷是经济特科状元,在辛亥革命发生时任浙江提学使。从他当时的日记来看,对于武昌起义的反应不是很强烈,甚至在浙江绅士召开的谘议局会上“主张剪发,改中华国,用黄帝纪年,以消众谋。”言下之意即为了防止变乱,造成破坏,可以主动赞成反正。在开会的第二天杭州反正,袁嘉谷让家眷先行至上海,自己留下处理手头之事。何去何从。一时也颇是为难,在日记中写道“嗟乎!望古遥集,吾谁适从哉!”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至上海与家眷团聚。在上海听说云南丁农历九月初九日反正,“秩序尚佳,亦慰心也。关心的首先还是秩序是否安定的问题。在上海时,与张学智、老师陈荣昌相遇,一同渡岁。

    值此忧患之际,袁嘉谷甚至有心情为其次子丕佑完婚,亲家为舒良弼。舒良弼是光绪乙酉年(1885年)举人,会试屡试不第,后得奖内阁中书。辛亥革命发生前,其一直在京供职,先后供职于内阁、礼部和海军部。袁嘉谷和舒良弼两家人都先后避地上海,相遇后,很耐人寻味的是,两家人竟于农历正月十六日f 1912年3月4日)备办酒食,宴会宾客,为子女完婚。在清祚告终之时,作为清朝的大臣,仍然有心情为儿女办婚宴,二人对清朝的感情之淡亦可想见。之后,两家人一同回滇,一到昆明,袁、舒二人便专门谒见都督蔡锷,过后才各自回乡探亲。几个月后,袁嘉谷因被军政府聘为参议,回到省垣。1913年国会开,选为参议院议员。舒氏则在鹤庆与到迤西处理西事的赵藩、李根源往来密切,“朝夕得与讨论国计民生,到处调查地方利弊,越数日同赴松桂赶骡马会,又乘舆同游鸡足山寺院,登绝立足观望。”f见舒良弼著《梦觉纪略》第14页,民国10年印)舒氏还积极参加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参与选举,不仅对进入民国完全没有障碍,而且很快融入民国政治,对清朝则没有太多眷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