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鼎革士子的政治选择及其对革命的认知(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赵蕊 查看:
有的士子一方面为了保持道德的圆满,尽量不介入政治;而另一方面则为了稻粮谋仍然要端民国的饭碗,例如陈荣昌的高足蒋谷,在鼎革时“志在藏身”,陈则劝其就任秘书一职,认为“秘书一秩,实等于糊口卖文。藉微僚以韬晦,庶绝迹于要津。”因此蒋谷辞去法制局局长、团务局长、政务厅内务科佥事等职,而仅任军府秘书一职,后来又因陈荣昌的推荐出任图书馆馆长一职。 更有的士子对民国颇有微辞,但仍出仕民国。例如施有奎,其认为“民国肇造,大权下移,名日共和,实则交乱,……”见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藏书《存古轩文集》手抄本之施有奎著《与陈小圃启》),可是革命后,他仍然被革命党拥为云南银行行长,直到护国运动后才退隐家中。可见,就是对民国颇不以为然的士子,在民国仍然有他的生存空间。
(二)勉强入仕,服务民国
这一类士子面对民国时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他们对于出处大节考验一时不能释怀,但往往为了更为长远和实际的考虑,从而愿意出仕。他们往往表现出不得已为之的勉强态度,一方面他们有传统士子那样澄清天下的抱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对于忠孝大节又难以割舍,内心世界特别矛盾。不过这种内心的挣扎也只是短期的,一旦进入民国,也就心存倘然了。这一类型以席聘臣、赵藩较为典型。席聘臣是庚子辛丑恩科举人,选送京师大学堂,后赴日本,入第一高等学校,升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归国,考列最优等,奖法政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宣统三年(1911年),席聘臣由日本留学归国,山东提学使陈荣昌延揽入学务公所任专门课长,未几又被李经羲调入滇中襄助学务。席聘臣回滇不久就发生了昆明“重九起义”,革命派延聘其入军政府。他对此颇是踯躅,认为于个人出处不好交代,打算做“遗民”。然而,他父亲却鼓励他出世,“身居桑梓,目睹桑梓糜烂可乎?维持一分使桑梓少一分之破坏,多一分之元气,胜于隐居多矣!”(见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藏书席聘臣著《养浩然斋丛书凋三稿1席聘臣听从了父亲的意见,出而任事,先后担任云南财政司副司长、审计分处处长、监督参政参事、中央参议院议员、财政会议代表、司法部首席秘书等职。
赵藩同样是从维护大局考虑,愿意出山,澄清天下。赵藩于1910年II月间自四川告养家居。1911年9月四川保路风潮扩展为抗粮抗捐,群众暴动接连发生,全省政局混乱,而赵的侧室还留在眉州,赵准备把其接回剑川。这时岑春煊、端方、赵尔丰迭电敦促他赴四川协助调解,滇督李经羲也迭电令其入省参加谘议局。赵藩不得已出而任事,至大理时,闻省垣反正消息,“拟即回里养亲”(见赵宗瀚著《樾村赵府君行状》第10页,民国年间印),受众绅推戴,请其入刚成立的迤西自治总机关部,共同维持秩序。赵藩开始犹豫不决,请命丁父亲赵联元,赵联元告以“宜预与当轴约,勉出卫桑梓,事平辞赏,归我初服,庶几其可。”阳]赵藩听从父亲的建议,答应出任自治机关总理。无论是在赵藩以后的表述还是其弟子的表述中,此行都为“逼征而出”,表现出十分不愿意之态。但当迤西出现混乱的局面时,在李根源的推荐下,军府委任赵藩为迤西道兼安抚使,专门处理迤西纷争,赵藩仍当仁不让,引为己任。在解决了迤西事务以后,适逢老父生病,赵藩辞职回家养亲,然而数月后被选为参议院议员。赵藩再也没有当初的那种谨慎,而是意气风发地入京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