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7 00:00 来源: 作者:高燕宁 查看:
与北洋军阀统治相对立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及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所组成的中国进步力量在南方建立的革命政权。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坚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高举反袁、护法的旗帜,为反对军阀统治,维护共和制度进行了多次斗争,但是均道失败。正当孙中山处于极度苦闷之时,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孙中山伸出了援助之手,促使孙中山开始了革命征程上的伟大转折。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1924年1月20。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系统的解释了三民主义,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这是国民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新三民主义的原则与纲领,是完全符合中国革命的要求的,它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相同。它既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符合工农劳动群众当前的利益,所以,新三民主义成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成为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达到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所能达到的光辉顶点。表现了孙中山能随时代进步的伟大革命精神。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会议按照国共合作的精神,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成了国民党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部分共产党员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和新政府的组建,预示若中国政治在分裂状况下的新走向,而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政府的诞生,表明中国人民对政治现代化的渴望。但令人遗憾的是,广州革命政府的建立,却没有能够满足中国人民的要求。孙中山去世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势力迅速崛起,并把持了国民党的军政大权。蒋介石新军阀独裁统治的建立,标志着辛亥革命以来孙中山所倡导的、并为之不懈奋斗的民主共和政治的彻底失败,
也表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是行不通的。
应该说,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的分裂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所必然会出现的历史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作为一个外源、突发型现代化后发国家,其现代化资源主要不是来自于社会r部生产力发展后的积累,而是已经进入劬代{.C的国家的输送;另外,中国现代化进程也是在其正常的厉史发展顺序被打乱的前提下开始的,人们在还没有来得及吸收和消化这些现代化成果时,就不得不去面对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引起的社会的巨大变化,因此,对中国来说,不仅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面对现代化的挑战,心理准备也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使中国脆弱的现代化进程要经历两个方面的考验:首先,要面对原来就已十分强大,又很少受到现代化影响的传统势力的抗拒:同时,还要解决作为新的参政团体,其参与政治能力的迅速提高。如果传统势力过分强大,而新的参政团体由于其能力所限,使传统势力与现代化势力之间的斗争不能在短期内决出胜负,社会就容易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危机。由于辛亥革命后,以军阀为代表的传统势力的依然强大和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代表的现代化势力始终没有成长为传统政治势力的终结者,因此,中国政治的分裂就不可避免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消化外来先进文化的问题;一是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就是外来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瓦解了中国社会原有的政治经济结构,并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彻底变革。如果
我们把这种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加以阶段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文化的冲击,它导致了清王朝的被推翻。第二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其结果,引导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首先,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商品经济的浪潮侵袭动摇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基础结构。长期以来,中国的文明一直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使中国人具有一种文化意识上的优越感。然而,在这种优越感的驱动下,使整个民族陷于一种封闭和自满的状态,从而导致民族创造力的丧失和国家的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西方国家在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后,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他们通过武装侵略.把资本主义的影响迅速带到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并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被锄入到资本主心市场体系中,迫使这些屋家和地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或沦为外国的殖民地,或沦为外国的附庸国。中国开始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面对这种形势,如果中国不变革自己的制度和社会结构,就有可能亡国,并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所以,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并在对这些先进文化加以充分吸收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敢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从而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扫清道路。可以说,正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以其先进的文化为后盾和前矛,击溃了中国的封建势力,使中国人民在探索国家出路的不懈努力中,加强了对中国社会矛盾的认识,深化了对自己传统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批判和否定。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和影响来自于苏联十月革命以后。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的领导下,发动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辛亥革命后由于民主共和政治失败而处于苦闷之中的中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鼓舞。他们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新的曙光。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伟大功绩,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他们被十月革命的成果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的科学性、革命性所深深打动,因此,在思想上也开始逐步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于是,中国就诞生了第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这样,先进的中国人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而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则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此,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政治现代化模式选择的方向也开始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着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