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7 00:00 来源: 作者:高燕宁 查看:
第三方面,政治地位的衰落。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垮台和北京政府的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地位已逐步衰落。袁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llz时约法》和国会重新恢复。
1917年7月,张勋复辟破产后,段祺瑞以“再造民国”的元勋自居,重任国务总理。他在上台后,立即废弃<ll缶时约法>和国会,并召集临时参议院,建立起皖系军阀昀独裁统治。面对段祺瑞的倒行逆施,孙中山在打倒假共和、建设真共和的口号下,再次举起护法的旗帜。8月25日,孙中山联合部分赞成护法的议员和军事力量,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会上选举孙中山为陆海军元帅。9月10日,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护法运动正式开始。与此同时,段祺瑞为实现其独裁统治,决定对西南各省用兵,护法战争爆发。作为护法军政府领袖的孙中山,手中并无军队。而滇、桂军阀参加护法战争,是为了保住和扩张自己的地盘,对付皖系的权宜之计。当他们与直系达成默契后,便图谋排挤孙中山,中断护法战争。1917年II月,滇、桂系军阀不顾孙中山反对,通电主和并宣布单方面停战。1918年2月,桂系军阀刺杀了追随孙中山坚持护法的军政府海军部长程壁光。陆荣廷、唐继尧伙同政学系首领岑春煊等,成立西南自立各省护法联合会,同孙中山主持的护法军政府对抗05月20日,孙中山被迫发表辞职通电。同一天,非常国会选,举唐绍仪、唐继尧、孙中山、伍廷芳、林葆泽、陆荣廷、岑春煊等7人为总裁,以岑春煊为主席总裁,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完全被排斥,护法主张已不可能实现。21日,孙中山毅然离粤赴沪,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以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获得的政治地位的彻底丧失,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民主共和政治的失败和民族资产阶级最终失去了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以后,实行独裁政治并由此揭开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序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保住革命胜利成果,再一次拿起革命的武器,与袁世凯及后来的北洋军阀统治集团进行斗争。他们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以维护<临时约法》和民主共和政治。但是,这些革命运动最终都由于革命力量的过于分散以及参加运动的各派势力的政治要求不同而归于失败。这样,从lql6年到1928年,中国政治陷入了近代以来空前的动荡之中。随着地方军阀政治权力的可:断膨胀,中央政府的权威作用也丧失殆尽,国家的政治运行机制被彻底的打破,中国政治开始走向分裂。
中国的政治分裂主要表现为在政治上更加保守和更倾向于传统的军阀势力与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力置之间的政治冲突。
这一时期,军阀势力包括北洋集团和西南集团两大系统。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三个主要派系:皖系、直系和奉系。皖系以段祺瑞为首,把持着中央政权,控制安徽、山东、浙江、福建、陕西等省,以日本为后台。直系以冯国璋为首,控制湖北、江西、江苏等省,以英美为后台。奉系以张作霖为首,割据东北三省,以日本为后台。此外,还有依附于北洋军阀,但相对独立的阎锡山晋系和张勋的定武军等。西南军阀则是与北洋军阀相对立的另一集团。其中,势力最大的是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和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分别形成于1916年反袁护国战争末期,都为英美所支持。由于各派军阀割据一方,互相争夺,北京政府成为名义上的政权,并成为各派军阀争夺权力的目标o为了扩充地盘,扩大权力,发展本集团的利益,军阀之间不断爆发战争。1916年至1928年间,中国总共发生了大小数百次军阀之间的混战。其中,大规模的战事有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和1924年的两次直奉战争,至于中小规模的战事则从未停止过。
军阀政治是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辛亥革命以后,社会各个阶级或阶层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十分较弱,都缺乏足够的实力以占据国家政治权力中心。在这种状况下,训练有素、组织严密并具有行动能力的军队,就必然成为左右中国政治局面的力量。由于军阀们掌握着这种实力,军阀政治的出现也就是必然的了。军阀政治对中国政治现代化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是极其巨大的。在中国,政治现代化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在推翻封建的清王朝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拥护现代化的、具有充分权威的中央政府。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实现了上述晶标,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对中国政治的介入不仅破坏了辛亥革命中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民}。共和政治秩序,造成中央政府职能行为的瘫痪。同时,由于军阀势力的急剧膨胀和其对中国政治影响的不断扩大,导致地方分离主义倾向的抬头和泛滥。这样,就打乱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正常发展,延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