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7 00:00 来源: 作者:高燕宁 查看:
孙中山为防范袁世凯的独裁野心,在辞职咨文末尾提出3项条件:新政府定都南京、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企图以此来限制袁世凯。但狡诈的袁世凯拒绝南下,同时,帝国主义纷纷调兵入京,故意制造紧张局势。各省立宪派和旧官僚也反对定都南京的主张。孙中山被迫再次让步。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1日日,临时参议院决定临时政府迁往北京。不足百日的南京临时政府至此夭折。孙中山的解职和临时政府的北迁,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同时,也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领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权力的彻底丧失。
第二方面,政治意图的失败。
辛亥革命的政治意图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而全面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胆随着辛亥革命以后政治权力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转移,上述的政治意图也走向了失败。其转折点就是二次革命的失败和袁世凯北洋集团统治的建立。
1913年7月,革命党人为了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发动了二次革命。但仅两个月,就在袁世凯的武力镇压下宣告失败。袁世凯在镇压了二次革命以后,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破坏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政治和巩固其独裁统治。
首先,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他一方面加紧收买活动,以分化国民党人,另一方面,又利用新组成的“进步党”与国民党竞争。1913年7.~31门,进步党首领熊希龄受命组阁。在这个内阁中?袁世凯在陆军、内务、外交等几个重要部门都安插他的亲信,而留给进步党的不过是教育、司法、农商等几个冷衙。因此,在实际上,这今内阁成了袁世凯实行军事独裁的帮凶。由于宪法未制定之前,不能进行总统选举,为了变临时大总统为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又命令各地军阀通电主张“先举总统,后定宪法”,为其张目。IO月6日,国会正式总统的选举。袁世凯派出数千名军警、特务、兵瘩、流氓,打着所谓“公民团”的旗号,包围会场,威胁议员连续投票3次,才选出袁世凯为大总统。10月10日,袁世凯就职。
其次,削弱国会,破坏钏缶时约法》。袁世凯爬上了正式总统的宝座后,为实现其独裁专制,他首先召集自己的爪牙,组成了一个80人的所谓“政治会议”来代替国会,然后,又召集一个所谓“约法会议”。5月初, “约法会议”颁布了完全按其旨意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废除国务院。在总统府设政事堂,由总统任命“参政”,组成参政院,并代行立法权力,这样,<llz时约法>和责任内阁制被取消。至此,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各项民主制度遭到完全破坏, “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具躯壳。接着, “约法会议”又修改了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10年,可连选76连任。下任总统由现任总统推荐。这样,袁世凯不仅可以终身任总统,而且其子也可以世袭总统,这就暴露了袁世凯要复辟封建帝制的野心。
笫三,复辟帝制。1915年8月23日,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杨度、严复、孙毓筠、胡瑛、李燮和、刘师培6人发起组织“筹安会”,以讨论“国体”为名,为袁世凯制造复辟舆论。各方袁派官僚、军阀也竞相呼应,或派代表进京,或函电交驰,请愿实行帝制。为实现这个目的,袁世凯的亲信梁士诏还组织了一个“全国请愿联合团”。各省选出“国民代表”进行“国体投票”,赞成改行君主立宪。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文告, “尊重民意”,正式称“中华帝国皇帝”。31日,下令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并在1916年元旦举行“中华帝国皇帝”登极大典。
通过以上的步骤,袁世凯一步步地销蚀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而辛亥违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行的政治意图也是在这种不断的侵蚀中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