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

辛亥革命网 2011-03-17 00:00 来源: 作者:高燕宁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试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
      

   辛亥革命作为一次伟大的社会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I+资产l汾级政权。在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资产注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共和的旗帜,在中国进行了政治现代化的初步尝试。这些尝试对于消除封建主义的影响、促进人们现代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以及传统政治势力的抗拒,使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并没有按照辛亥革命领导集团所期望的那样发展,而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如果我们探究一下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可以发现这样几个基本特征:l.民主共和政治的失败:2.政治全面走向分裂;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方向的确立。

    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政治的失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作为辛亥革命领导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派,1.政治权力的丧失;2.政治意图的失败:3.政治地位的衰落。    第一方面,政治权力的丧失。

    这主要是指国家政治权力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集团的转移。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大臣,组织军事力量镇压起义。而袁世凯在掌握了清政府的大权后,对南方革命阵营方面采取了又打又拉的两手政策,以造成南北对峙局面米窃取全国政权。12月3日,南北双方达成停战渗议。孙中山本人坚决反对南北议和,不愿向袁世凯妥协。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曾组织北伐军进行北伐并在军事上一度取得胜利,但终因各方压力而放弃。这时,袁世凯一面制造南北议和决裂的态势,一面指使心腹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头目联合通电,叫嚣誓死抵抗民主共和,逼孙中山交权。帝国主义列强则公开支持袁世凯,大肆恫吓革命派。列强还决定扣留中国海关关税,致使南京政府无法解决财政危机。南京政府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形成一股拥袁势力,攻击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也有人反对或劝阻孙中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少数民主革命派在内外夹攻面前,不得不妥协退让。表示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他愿将权力较交袁世凯。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便立即利用革命的威势进行遁官。1912年2月13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宣告结束。次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