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讯小说《药》对辛亥革命的描写(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周 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在《药》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是全面而又深刻的,试论鲁讯小说《药》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中,鲁迅先生对夏瑜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不外乎因为夏三爷告密使夏瑜被害,而夏瑜在就义前仍威武不屈,坚持革命真理。小说之所以对夏瑜几笔带过,是因为作者不把夏瑜作为主要表现对象,作者着重表现的是这类革命者他们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即那些不觉悟的民众群体。而夏三爷不顾亲情,毫无道义地出卖亲侄儿,这正是愚昧的一种袁现。    对于夏瑜的牺牲与民众的不觉悟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理解,即以夏瑜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从而导致了民众的不觉悟;而民众的不觉悟又使夏瑜无为地捐躯。鲁迅先生在这部小说中表现的重点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从这个角度展开故事情节,将民众的不觉悟放在明线,而将夏瑜之死放在暗线,即把摄取的主要镜头对准不觉悟的民众,强调了民众不觉悟状况对革命者及革命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有些研究文章,在分析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失败的描写时,似乎认为鲁迅是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这个革命本身的,似乎鲁迅是肯定群众对它的淡漠和遗忘的。其实,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的全部同情心是在辛亥革命这一边的,他愤激于对它的冷漠,慨叹着对它的淡忘。鲁迅没有把辛亥革命失败的责任推给这些革命者。在《狂人日记》中提到的徐锡麟是被社会吃掉的,在《药》中出现的夏瑜(秋瑾)是被社会的愚昧吃掉的,这里提到的所有这些革命志士,是被社会的沉滞守旧吃掉的。鲁迅的怨愤,实质是对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保守守旧、沉滞落后的怨愤。鲁迅通过他的怨愤之词向社会发出的呼吁,则是要人们高度重视思想革命运动、改变这种沉闷的社会思想状况的呼吁。尽管鲁迅当时还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但他的艺术描写却具有严格现实性的品格,较之任何纯理论的推断具有更严格的真理性。所以说鲁迅是从思想革命对政治革命的制约作用来表现辛亥革命的失败的教训的,实际上也就是说他是从这些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具体思想处境来表现辛亥革命的失败的。鲁迅的镜头,主要摄取的是不觉悟群众的艺术画面,他所强调的,是群众不觉悟状况对革命者革命活动的制约作用,即社会思想革命对政治革命运动的制约作用。只有在这个整体的意义上才可以说《药》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电视文学》曾发表了根据《药》改编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井搬上银幕。小说《药》的改编剧本与原著有着的不同表现角度及其表现效果,从总体看来,改编剧本还是力求忠实于原著,体现了原著所揭示的夏瑜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但在对夏瑜这个人物的再创造中越出了原著的创作轨迹,如改编剧本中增加了夏瑜暗杀巡抚这个情节,其结果是巡抚安然无恙,夏瑜反遭杀害。这个本不算新颍的情节有损于夏瑜这个人物形象,产生了反效果。因为对于君王思想根深蒂固、与革命者有着敌意和隔阂的民众,搞暗杀是难以被他们接受的,势必产生更大的憎恨,造成更深的隔阂。暗杀巡抚这个看来似乎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其实正表现了革命者的幼稚无知。改编剧本中还增加了“革命者”这一人物。他在夏瑜被害后,夏四奶奶处于孤立无援时,送银洋给夏四奶奶。结尾,在夏瑜的坟前树起一块“夏瑜烈士之墓”的木牌。增加的这些内容冲淡了原著欲表现的深远寄意,淡化了小说欲揭示的民众的愚昧这一社会状况。显然,这种理想化了的改编是不尊重历史的,是不合实际的,削弱了原著强烈的现实性。从这个意义上考虑,改编者似乎没能准确地把握鲁迅先生这部小说的创作意图。  

 鲁迅关于辛亥革命描写的实质意义在于揭示:辛亥革命是在封建思想还弥漫在中国社会各个角落,在中国还没有一个全民性的深刻思想革命运动的情况下,发生的一次单纯的政权更替、名目翻新的政治革命运动。鲁迅所试图证明的是:中国需要一次深刻的、广泛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若不伴随着深刻的思想革命,必将与辛亥革命一样半途夭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