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重生了?(3)
辛亥革命网 2010-08-03 00:00 来源:侨报 2009-5-6 作者:侨报 查看:
【重走五四路】
前门大街:又见铛铛车
位于京城中轴线,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天坛公园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北京前门大街一直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但这并不影响90年前五四运动中思想先进的青年学生在这里激情澎湃地演说、游行。
不过,今天的前门大街与老照片里的情景已迥然不同。经过新一轮的改造,这里焕然一新。
仿古的商铺、鸟笼、冰糖葫芦造型的街灯、老前门火车站风格的大钟、金碧辉煌的全聚德烤鸭店……虽然目前前门大街并未完全修缮完毕,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前门的样子已然展现。
随着“铛铛车”(老北京有轨电车)清脆的笛声,一条修旧如旧的“古街”逐渐映入眼帘,剁斧青白条石街道,灰墙白瓦的阁楼茶社,让人恍如穿越时空。
附近的居民说,岁月的侵蚀让这条老北京标志性街道丧失了味道,而自去年重新开街以来,已有包括全聚德烤鸭店、月盛斋酱牛羊肉馆、大北照相馆、一条龙涮肉馆、都一处烧卖等12家老字号回迁开业,昼夜游人鼎沸。他们觉得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又重获生机。
还有一些住户认为,古时的韵味找不回来了,从前的回忆已经被如今的仿古风潮给淹没了。前门地区的“魂”,老北京的“味儿”,已经消失在数不清的玻璃橱窗、外国名牌中。一些路人甚至认为,不必刻意仿古,干脆让前门大街更现代一些。侨报记者郭嘉图文报道
【一种视角】
只是态度不同……
当暮气沉沉的中国让先觉者再也看不到希望,即使胸中满怀被殖民的耻辱和仇恨,即使本身兼具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他们仍然决定无情地将传统抛弃。
振兴当然需要变革,最简单的途径是用新事物去彻底否定旧事物,贵为中国现代史开端的五四运动也没能例外,对各种旧习惯和旧文化的批判以及“拿来主义”的盛行,构成了那个年代最绚丽的社会图景之一。
从结果来看,正是知识分子群体强烈的革故鼎新精神,给处在黑夜的中国带来了一个兼具“大破”与“大立”的黎明。但是,“过程论”者却一直在质疑,五四运动真的是在与传统文化做切割么?
那些先驱者大多出身绅士家庭,既熟读经书,也通晓西学。这样完整的知识结构,让他们要对传统做出彻底决裂并不容易。更为有力的证明则在于,这些知识分子在整个运动中体现出的改造社会的忧患意识,与中国古代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传统一脉相承。
也许,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根本无法被彻底摆脱,所不同的只是不同时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就像今天,国学热、祭祀热又在中国复兴,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立,对一本《论语》的新解读竟能在这个多元的世界掀起万人空巷的盛景……
传统文化重生了吗?90年后,重新探讨那个年代“拿来主义”背后的传统底蕴,也许会发现,传统根本就没有消亡过,也就无所谓重生了。 侨报评论员 萧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