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重生了?(2)

辛亥革命网 2010-08-03 00:00 来源:侨报 2009-5-6 作者:侨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08年7月20日,于丹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设坛开讲后,听众们纷纷索取签名。 中新社消失了50年之久 ,传统文化重生了?,

  在北京图书大厦,于丹等“百家讲坛”作者的书被纳入哲学书籍销售区,且为他们开辟了一个“特别推荐”的书架。在那里,随便问一个工作人员,于丹的书在哪,他们不用借助电脑查询系统就可以告诉你准确位置。于丹书籍的热销可见一斑。

  “从某种意义上说,于丹已成为现在许多文艺青年的偶像,”一位采访过于丹的媒体记者这样说。他认为:“现在很多喜欢于丹的人,甚至与崇拜‘超男超女’的那些年轻人没有本质区别”。而于丹 “国学超女”称号也由媒体所赐。

  事实上,将一个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与近几年来大陆最受热捧的选秀节目“超级女生”相联系,颇耐人寻味。

  “于丹的语言很华丽,感染力很强”,在北京图书大厦翻阅于丹作品的王先生说。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下,于丹迎合了大众的文化口味,一方面,人们渐渐富裕了,开始寻根问祖,增加文化涵养,另一方面,对文言文不想看也看不懂,需要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诠释祖先的思想,于丹等“百家讲坛”(大陆央视开创的一档讲解传统文化的节目)的主讲人迎合了这一需求。

  但他不同意“于丹热”意味着传统文化的重生。“应该说是重新诠释,古人的思想经过几代人的诠释,多少都有些偏离当时的意思”,据他了解,多数人认为于丹的解释与传统文化本身有偏离。

  “将古人的东西编撰成一本现代版的‘心灵鸡汤’,来净化降温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脾性,我觉得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善事”,从事图书设计的孙志凌如此评价于丹。他同样反对“于丹热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重生”的说法,他认为这只是学者通过媒体引导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但他表示肯定的是,与90年前的五四运动中号召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改革开放初期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相比,今天研读传统文化的学者走红至少说明现代商业从某种角度“复活了”传统文化,只是这还不是发自民众内心的“重生”。侨报记者孙延

  孔子学院火了

  韩国首尔市繁华的江南大道向左拐,有一条安静的巷子,进去不多久,就能见到一座砖红色的5层写字楼,这里就是2004年11月挂牌的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 

  北京《人民日报》报道,这个“第一”并非偶然,孔子在韩国早已家喻户晓。始于朝鲜王朝时期的“乡校”至今在各地尚存二百余处,一些韩国家长在假期里把孩子送到那里接受儒家教育。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成均馆是韩国最负盛名的儒学研究教育中心。 

  此后几年,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在2006年,平均每4天就有一所“孔子学院”诞生海外。2007年4月,孔子学院总部落户于北京古老的德胜门箭楼附近,全球的孔子学院终于有了自己的“大总管”。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全世界已经有260多所孔子学院。

  据孔子学院的主办者、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负责人介绍,海外的孔子学院主要是与当地的大学或者教育机构合作,主要在海外招收学习汉语的人。 

  对于孔子学院的兴盛,目前有两种解读:外交学院教授曲星认为,将这些文化交流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说明孔子能代表中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儒教的英文单词直译就是“孔子主义”。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的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但也有人认为孔子学院只教汉语,孔子只是个招牌,其课程设置并不包含孔子思想,因此孔子学院一夜遍天下的盛况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并无关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