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国博见证中国百年发展历程(3)

辛亥革命网 2012-07-19 00:00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北京晨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2年7月9日,在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倡议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第一个馆址选在国子监。这也成为国家博物馆的前身

扬帆 国博正式命名 文化惠民工程启动

1983年,国务院同意恢复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建制。截至2002年,两馆举办了大量展览。影响较大的有全国拣选文物展览、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敦煌艺术大展等。

早在1996年,中央便提出,要有计划地建成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经过充分的准备,2003年2月27日,《文化部关于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决定》印发。正式撤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在两馆的基础之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2月28日,国家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但新组建的国家博物馆还在酝酿着更大的发展。同年10月,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领导小组成立。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领域最大的工程之一——新国博开始筹划蓝图。

2004年2月,国博宣布改扩建方案全球招标,11家世界各地的知名设计单位或设计联合体通过了资格预审。但其中一家在评标时迟到,被取消了参评资格。因此,最终收到的工程建筑设计方案一共10份。经过优中选优,最终确定外部建筑基本维持原状的方案。

国博改扩建工程于2007年3月正式动工,是党和政府在“十一五”时期推出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历经4年时间,改造完工的新国博总建筑面积达到近20万平方米,是旧馆的三倍,成为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还为公众提供了大量高品质的历史和艺术类题材的展览与相关文化休闲服务。

国家博物馆新馆自2011年3月1日开馆试运行,2012年3月1日正式开馆。一年多来已累计接待观众超过600万人次。多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参观。

国博部分镇馆之宝

后母戊鼎

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单是出土后数十年间所经历的种种劫难,就可称为一段传奇。

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的村民吴培文在3月的一天,挖地时碰到了坚硬的东西,仔细一看,上面带着铜锈。当晚,吴培文找了十七八个人,趁着夜幕动工挖掘,一连挖了3个晚上,抬出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正是震惊后世的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消息很快走漏。当时驻安阳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来到吴培文家打探,之后,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为躲避日军搜索,大鼎在吴家地下藏了8年。直到1948年在南京首次展出。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有意将大鼎运走,由于过于沉重,尚未起运,南京已经解放,大鼎终于留在大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大鼎随即移居,成为镇馆之宝。

四羊方尊

令四羊方尊重现人间的是湖南普通农民姜景舒。1938年4月的一天,姜景舒在半山腰挖土种红薯,锄头突然“铛”的一声碰到了一块硬物。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四羊方尊就这样重见天日。

当日寇进逼长沙时,四羊方尊又被迁往沅陵。在途中,在日机轰炸之下“粉身碎骨”,碎作20余块。此后,国宝碎片一直被丢弃在湖南省银行仓库的木箱内。直到1952年才被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蔡季襄重新找出来,并作了简单黏合。1959年,修复完毕的四羊方尊被调至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金缕玉衣

镇馆之宝金缕玉衣,是1973年出土的西汉中山怀王刘修的殓服。它曾罹经盗墓和焚烧两劫而安然无恙,穿越两千多年隔世出土。

这件国宝出土时有的玉片已经散落,修复人员后来用两斤黄金重新制成金丝盘口,重新将玉片连缀上。

●唐三彩

在上世纪之初,洛阳修铁路时因当地古墓众多,唐三彩大规模出土,但时人并不识货。直到近代考古学的极力介绍和推荐,这种釉陶器才顿时身价倍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