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国博见证中国百年发展历程
辛亥革命网 2012-07-19 00:00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北京晨报 查看:
1912年7月9日,在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倡议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第一个馆址选在国子监。这也成为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如今,100年过去了,改扩建后的新中国国家博物馆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120余万件。
发端 蔡元培倡议 鲁迅选址国子监
时光回溯至1912年,辛亥革命刚刚胜利,人们都在憧憬着新的生活。这时,刚刚被任命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倡议,成立博物馆,搜集历代文物,增进社会教育。
蔡元培的倡议很快付诸行动。1912年6月,时任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的鲁迅先生开始为博物馆选址。在他的推荐下,国子监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最终经国务会议议定,改国子监为历史博物馆。当年7月9日,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进驻国子监。这也就是现在国家博物馆的前身。
资料显示,当时的馆址仅有国子监署衙一座,房屋500余间。所有文物是原国学的旧有礼器、书版、石刻等,总计57127件。
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国立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筹建并直接管理的国家博物馆,它的建立为中国博物馆事业掀开了新的篇章。
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后,便开始征集整理文物。但因为经费捉襟见肘,用当时筹备者的话说,“未能大举兴办”。不过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也小有成绩。比如1913年购得洛阳出土的汉魏至隋唐时代的屋、灶、车马等铜、石造像,还有陶俑、甲骨刻辞等文物。
中华文化遗产实在丰富,虽然当年国立历史博物馆不过收集到九牛一毛,但仍引起世界关注。1913年,应邀参加德国莱比锡万国文字印刷术展览会,国立历史博物馆携带的玉刻十三经序文等文物让世界同仁“大开眼界”。
筹备 每月经费千元 正式开展等了12年
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谓经历曲折坎坷,这与当时那个不安的世界和动荡的国家有着密切关系。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后开始搜集文物,但很快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袁世凯称帝的影响,几乎停滞。
起初,教育部每月只拨给国立历史博物馆1000元经费,钱很少,而且还要省着用。因为国库空虚,这1000块钱也不能按期拨付。虽然政策规定,若遇文物修缮、发掘、采购可随时报批,申请经费。但大家都清楚,上哪儿找钱呀?
1917年,教育部因“地处偏僻,屋舍狭隘”,提议将故宫午门楼用作京师图书馆,端门楼为历史博物馆。但还是钱的问题,京师图书馆搬不动了,于是端门午门均归国立历史博物馆使用。
1918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迁往午门城楼,端门城楼用于储藏重要文物。此后又经数年准备,至1924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已收藏文物近21万件。当年8月1日,午门城楼正式开放,向公众展示部分文物。
据国家博物馆百年馆史展讲解员介绍,国立历史博物馆首个展览展出的有信阳汉墓和钜鹿古城出土的文物,以及拓片和石刻。展览开幕后,博物馆还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馆“鉴宝”,进行考证研究。
1926年,好不容易凑到1万元开办费,国立历史博物馆才于10月10日正式开馆。开放10个展室,主要展示金玉、刻石、明清档案、发掘文物、国际纪念品等。那时每周仅三、六、日开馆,到了冬季,因为天气太冷,只能关闭展览。即使这样,在1926年开馆后的一个多月里,仍接待了185714人,平均每天640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