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国博见证中国百年发展历程(2)
辛亥革命网 2012-07-19 00:00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北京晨报 查看:
传奇 为抗战募资 日军抢金器造军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平津局势的日趋紧张,已划归中央研究院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决定,除平日开馆供人参观外,如有新集物品,或为赞助社会公益事项,随时举行临时展览。这些临时展览有的是为了“售券筹款,慰劳前方将士之用”。有的就是为了激励国人,抗击日军而办。
国博资料显示,当时举办的展览有古火器展、圆明园遗物展、明代倭寇史料展等。其中1932年11月5日至14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北平研究院天文陈列馆、景山等八处联合开放,所有收入全额购置寒衣,寄赠前线。
随着日军铁蹄日益逼近北平,国立历史博物馆开始筹备文物南迁,免落敌手。大部分珍贵文物分四批运往上海、南京。可惜上海、南京相继失陷,这批文物不得已又辗转西迁。从1937年开始,走过了10年漫漫西迁之路。
1937年北平沦陷,此后的日伪统治时期,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北平历史博物馆,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38年逐渐恢复部分展览,但开放时间缩短。在这期间参观者寥寥,且多是军人和难民。
抗战后期,北平历史博物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942年8月至1945年6月,日军为了缓解军事资源枯竭,在北平发动“献钢运动”,大肆搜刮制造军火的原料。仅在故宫博物院和北平历史博物馆就搜刮金缸金器、铜铁器等220余吨,可谓暴殄天物。
1945年8月抗战结束后,中央博物院奉命接收“北平历史博物馆”,展览逐步恢复。1948年平津战役打响后,中央博物院无暇顾及北平历史博物馆事务,交由北京大学管理。当时交接文物20余万件。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物部接管北平历史博物馆。
光荣 曾列十大建筑 毛泽东亲临参观
1949年4月3日,历史博物馆馆务会议召开,计划建立革命博物馆。5月4日,正式开始向社会征集革命文物。1949年12月1日,历史博物馆整理收集到的革命文物,推出新中国的首个展览。展览以图片为主,包括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和北京解放后三部分。
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在1958年迎来新的命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在北京新建博物馆和展览馆,其中包括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馆址选定在天安门广场东侧,1958年10月开始动工。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之际,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东侧落成,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十大建筑”,与最高政治殿堂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的标志性建筑。
1961年7月1日,在建党40周年之际,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分别展出了准备已久的基本陈列:“中国通史陈列”和“中国革命史陈列”。开馆初期,两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基本陈列,推出了一系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馆参观。
在博物馆管理方面,初步确立了藏品保管制度,并开展了文物征集、保护工作,进行了科研探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历史博物馆除接待观众,维护馆舍外,其余工作全部停顿。为了保护文物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先后于当年8月和11月宣布闭馆。1969年9月,两馆合并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