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家王度庐(2)

辛亥革命网 2012-05-2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王度庐一家在青岛市宁波路4号,一幢日式小洋楼居住了12个年头。其创作的主要几部武侠小说,几乎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所以说武侠小说家王度

  王度庐的小说随着《青岛新民报》传至山东各地,又在单行本出版后传到全国各地,作品才得以广泛流传。抗战胜利后,著名武侠小说家王度庐与“奇幻仙侠派”还珠楼主、“社会反讽派”白羽 、“帮会技击派”郑证因 、“奇情推理派”朱贞木共称“北派五大家”。 20世纪40年代虽被称为北派武侠小说五大家之一。但在抗战期间稿酬微薄,作品数量虽丰,却仍不足以解决生计,使得王度庐不得不兼做其他工作。在青岛生活的12年间,他曾兼任中学代课教师、赛马场售票员,还在街头做“摊贩公会”文案,摆摊售过字,并设摊专为小贩、贫民、苦力代书家信、诉状、公文。等。1946年岁暮,全家甚至靠摆地摊卖春联而度年关,生活困窘可见一斑。

  据李丹荃老人回忆,当时写小说首先是为了糊口,每日把要连载的部分写在一张纸上,由报馆派一小童取去,创作环境极为艰苦。王度庐的代表作品,差不多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的。王度庐性格内向,又体弱多病,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交际。写小说出名后,也常有人慕名前来拜访,他总是装病躲避;又很少上街,过着自我禁闭的生活。由于工作劳累,他的健康受到损害,家人曾劝他放弃笔耕,另谋生路,他却写上了瘾,直写到1949年方才搁笔。


  王度庐(1909-1977),原名葆祥(后改为“翔”) ,字霄羽,出生于北京的贫困旗人家庭。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境益发艰难,全靠母亲和姐姐为人帮佣及做针线维持生活。由于家贫,王度庐没能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才十二岁就被送入眼镜铺当学徒,不久却因身体瘦弱、手脚不灵而被辞退;又去给一个小军官当听差,也同样遭到解雇。但他刻苦自学,中学未毕业就做了小学教员,开始为家庭分忧。

  度庐自幼爱好诗文戏曲,虽然学业中辍,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当时王家住在地安门附近,离北京大学原校址不远,王度庐便去风气开放的北大旁听,得遇颇多名家讲授;他还常到北京图书馆看书,或者去鼓楼上的“民众图书阅览室”阅读。就这样日积月累,逐渐打下了坚实的中外文学基础。王先生不仅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学和文化思潮,他也有独到的领悟。比如在《落絮飘香》等作品中,就曾对莎士比亚剧作等西方名著作过精当的分析。另外他还善于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表现人物心态,并能将西方小说技巧融纳于传统的叙事模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