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理论局限及其思维根源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作者:朱松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在中国的辛亥革命爆发前3,辛亥革命的理论局限及其思维根源,
 

      在中国的辛亥革命爆发前30年,即1878年夏,恩格斯在他的《<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中明确断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指的是理论思维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1898年试图通过君主立宪渐变封建体制的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先觉者们在检讨与反省中走上革命的道路。从章炳麟、邹容、孙中山到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民主革命派终于在与改革派的论战中,换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在接下来的4个月内成立了中华民国.迫使清帝退位,二千年的封建专制体制被推翻。然而,辉煌与隐忧同在,革命者权利的旁落,袁世凯、张勋的两度复辟及接踵而至的军阀混战,印证了辛亥革命在胜利中隐含的失败。对这次失败负责的,除了学界惯常分析的诸如:没有建立一支革命新军,外国势力的干预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民主理论的混乱以及导致这一混乱的致因——与西方理性分析思维相对立的中国传统的经验总合型思维模式。这一典型思维模式,主导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精英们对即将建立的“民主制度”缺乏理论上严谨、科学、辩证的逻辑分析,使“民主”概念内涵不清、外延不明,表现出明显的断裂、模糊与驳杂,从而使民主实践失去了准确的理论指引。

    作为指导革命实践的理论,首先应该具备的是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体系完整。辛亥革命的理论旗帜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一“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扶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的庞大的理论“创造”是否达到了自身体系的完善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分头考察民族、民权和民生。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帜,也是“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但是,他的“民族主义”没有完全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辛亥革命为界其“民族”的内涵前后有所不同。此前,他自称他的“民族主义”是“从种性发生出来”魄“民族主义”就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因为我们汉人有政权才是有国。假如政权被不同种族的人所把持,那就虽是有国,却已经不是我汉人的国了。…一惭以我们总要把民族革命的目的认得清楚,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显然,孙中山的早期民族主义主要是针对满汉之间的政治冲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现代意义,而在本质上成为中国传统,尤其是儒家传统“华夷之辨”的延续。如他自己所说:“盖民族思想,实吾先民所遗留,初无待于外铄者也。’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民族主义根柢作祟,才使他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认为:“今满洲政府已去,共和国体已成,民族、民权二大纲已达目的。’而一度放弃民族主义。此后不久,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下,孙中山重提民族主义,这次针对的目标已与此前不同,不再是指中国境内的汉满、汉蒙等内部民族的冲突,而是指向中国与外国列强间,但这并不能说明,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有了清晰的认识,冲出了长期的狭隘民族主义局囿。相反,这只能说明,在整个辛亥革命过程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内涵、外延的认识是模糊的,缺乏逻辑上严谨的理论论证。甚至可以说,对于类似“民族”的内涵是什么,民族革命所指向的对象是谁,新的“民族主义”思想理论与传统儒家的“夷夏之辨”究竟有没有关系,如果有的话,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重大理论问题,从来没有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严格厘清。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民主“政治革命的根本”,所以,“民权”在孙中山这里主要是就政治上的“民主”而言。当我们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进行细致的考察后,不得不遗憾地发现:他的“民族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存在着较大的概念混同。用孙中山自己的话说,他的“民权主义”思想来源有两个:一是中国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一是欧美近代民主理论。他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孙中山的民权理论到底吸收了哪些西方民主思想姑且不论,问题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在吸收传统民本思想的同时,对近代民主与传统民本的区别又认识了多少。从孙中山的言论中,不难看出,在他看来,民权的理论在中国古已有之,除了以上所述外,在其他场合也多有论述:

    中国进化比较欧美还要在先,民权的议论在几千年以前就老早有了。不过当时只是见之于言论,没有形于事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