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前的文化激进倾向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袁咏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所谓传统主流文化,是指以“仁一礼”结构为核心的思,青年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前的文化激进倾向,
 

    所谓传统主流文化,是指以“仁一礼”结构为核心的思想意识及其文化构成,以纲常伦纪为取向的行为规范,以重农抑商、重义轻利为导向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教育目标等系统观念。传统主流文化因这些实质和特征而具有调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引导和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的功能,特定的现实理性精神和对社会人心的统摄能力。远在鸦片战争之前,传统主流文化的停滞、僵化、繁琐、徒有形式而无实效等弊端,就已渐被明敏之士所认识,但当时尚缺乏产生新质文化的条件,故深刻如龚自珍,也只能“药方只贩古时丹”。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从魏源、徐继畲开始,中经冯桂芬、洪仁开,到王韬、郭嵩焘、郑观应、康有为等人,一方面有感于中围所面临危机的日益深化,一方面利用更为便利的条件多方面地借鉴西学,凶而能对传统主流文化作出更多更深入的批判和反省,传统主流文化的一尊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以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青年文化精英,就是在这种脱胎于固有文化、但汲取了中围固有文化的积极因素和止面价值、且融合进人量西学成分的新型文化已渐趋形成的条件下应运而生。

    传统主流文化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在清末半个世纪中作了三次努力。一是曾国藩力图改变学风,一方面以重实求用的“经济之学”来扩充主流文化的内涵。他说“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口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口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人,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木;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曾围藩坚持以义理为根本,但突出强调了“躬行”和“经济”,力图挽救义理之学的空疏,舍去“考据”则意在除去汉学的繁琐。另一方面则主张破除汉宋的rJ户之见,其自称“于汉宋二家构讼之端,皆不能左袒以附一哄”,而“欲兼取二者之长”。不仅曾国藩如此,晚清的高官张之洞,学者陈澧、黄式三、邵懿辰、皮锡瑞等都赞同“汉宋兼采”,彼此会通,以协调儒学内部关系,共同对付危机,以维持其“学统”或“道统”的主流地位。

    二是发端于冯桂芬,完成于张之洞的处置中西文化的“中体西用”范式的形成。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强调儒学的正宗地位和“经世致用”传统,突出儒学兴教化、正人心的政治功能;同时归纳了西学的内容,他概括“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具体而言,“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西史”当然即西方历史知识。显然排除了西方的自由、民主学说和兴民权,开议院的制度措置,并将“西政”、“西艺”等限制在“用”的地位。这一方针通过洋务活动尤其是办学堂、派留学、设报馆、练新军等加以实施,维护传统的主流文化,又以主流文化来维护专制王权。

    三是20 世纪初的废科举、兴学堂。废除八股考试和科举取士的呼声,在19世纪后20年中始终不绝,维新运动中清政府也对科举考试的内容作了若干改革,I司时开始兴办各类新式学堂。但由于科举考试尚未停止,多数读书人仍然抱着科举入仕的希望,使新式学堂的生源受到影响,“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清政府终于在1906年废了科举制度。但即使是在新式学堂中,仍然以《学务纲要》的形式,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止”,“中小学堂宜注意读经,以存圣教”。可见废科举、兴学堂仍是专制统治者在文化上的自救手段,目的仍在通过改造育人工具培养自己需要的维护者和后继者。

    废科举、兴学堂更一方面阻断了读书人传统的读书做官的门径,迫使他们与现行体制疏离,另一方面更被新知识、新…:界吸引,成为探索躁动的新一代人。当时这些人主要分布在日本留学生和国内的新式学堂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