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洪宪复辟的文化再反思(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王岗峰 查看:
而中国自维新启蒙到辛亥革命仅二十年左右时间,要想在此之短时间内,完成对根植于五千年小农经济土壤和二千年封建专制基础上的旧文化、旧传统、旧风俗、旧习惯的批判和改造是完全不可能的。
现在看来,在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中国,要达到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理想,至少要做三件事:
第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启蒙运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充分的启蒙思想的浇灌也就没有革命行动的成功。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量翻译、介绍、宣传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维新派严复作为看透西方第一人是杰出的启蒙人师,但由于语言的障碍,他传播的思想还只能在知识分子阶层被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还不能在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热潮,人都在革命者之间和一些进步刊物介绍。革命派与改良派最人一次论战,还是在异国日本进行,论战中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也仅通过《民报》在内地青年的学生和新军士兵中秘密流传。如何在深远的含义和内容上,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实行资本主义民主,以战胜封建主叉,革命派始终没有充分的思想武装和舆论准备。二是运用西方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批判中国封建的伦理文化。“戊戌变法”前,维新派和顽固派也曾进行过一次思想论战。虽然这次论战也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但维新派不能清除自身封建文化毒素,始终不敢反对孔子这个儒家的祖师爷。如他们用儒家“三肚说”和进化论思想反驳“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顽固派观点,形成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和甲共处”的局面。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虽然剥去孔子“至圣先师”的华衮,否定孔教孔学神圣性和永恒性,但他不是以西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加以比较,仅仅将“定一尊于孑L子”归结于“汗漫之失”。所谓“汗漫”是指不切实际、牵强附会、主观独断。另外,重点还批评孔丘和儒家“以富贵利禄为中心”,这也没有切中传统伦理文化的要害。他以国粹来激动种姓,又渐渐地眷恋传统文化,甚至在后期对过去反孔表示忏悔,晚年成为儒家,当了孔门经典的守护神。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满、反帝的宣传压过反封建主义的宣传,国家的独立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为了困家的独立、自由、富强而推翻满清政府,这与洛克、卢梭等人强调个人的自由、平等、独立、人权并为之而奋斗不同。在法兰西是“不自由母宁死”,在中国视死如归是为救国爱国。孙中山在谈到民权主义时也强调当时欧洲是为个人争自由,而现在中国个人不人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为此,人家要牺牲个人自由。所以,尽管孙中山反帝制是十分坚决的,但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及其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实际上没有成为革命的第一要务。
第二,中国是小农经济的汪洋人海,农民占全国绝人多数,不宣传、发动农民群众,不解放农民群众,革命就无法成功。当时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农民的态度是:地主阶级的顽固派和洋务集团,一方面抑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坚决镇压农民以保卫自己的封建地租:资产阶级改良派和立宪派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对严重的农民问题视而不见,对农民采取敌对态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只关注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因而他们的“平均地权”只能是不合实际的主张,根本无法解决广人农民的土地问题,无法解放农民群众。所以,革命派只能依靠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新军的士兵以及一些秘密帮会势力,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掌握真正的革命军队,在辛亥革命后无法阻止:混入革命营垒内的旧官僚、北洋军阀等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反革命势力对革命者的残酷屠杀。如谭延闽杀张振武(湖北革命党人),袁世凯杀宋教仁。有的甚至采取剖心、“肢体裂为数十段”的凶残手段。黎元洪规定,凡管带以上军官就有杀人权。谭延闽要求部下“便宜从事”。真是视人命如草芥,那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形式?完全是现代形式的封建主义。黎元洪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此固有识者之言。某等敢进言曰,共和国立,革命军消。”、先是革命党消,然后革命军消,没有广人农民群众支持和强人革命军队作后盾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只能按照反革命的逻辑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