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洪宪复辟的文化再反思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王岗峰 查看:
孙中的辛亥革命悲剧和袁世凯的洪宪复辟丑剧,都是在历史的瞬间闪现。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想扭转局势,虽然经过讨袁“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及后来反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都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原因何在?梁启超说得好: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入格的觉悟。”先进的中国人终于找到问题的核心——文化的觉醒、思想的启蒙,这才是民族振兴的关键工程之所在。自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进行了思想启蒙的工作。但是,从时间、广度和深度上都远不如西方启蒙运动。我们以当时最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和孙中山的思想为例进行分析。
章太炎可谓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一流学者,熔铸古今,荟萃中西。中学他上自孔孟老庄墨苟韩诸子,中经汉魏六朝唐宋明清儒道释各家,下抵公羊变法的康有为谭嗣同以及严复等均有评判。西学他广引古希腊哲学思想,特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人思想,近代则举凡培根、休谟、贝克莱、莱布尼茨、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穆勒、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人著作。但其思想来源主干是儒家古文经和佛学的唯识宗。他肯定孔子整理六经,记录古史,热心教育的杰出文化贡献,但又指出这不过是古史记载,根本不是什么永恒的经典。他反对康有为一方面指责孔学“伪经”,另一方面却又极力鼓吹孔子改制、三世之说为万l址制法,制造新的圣人、经典。康有为打着荨孔的旗号,以今文经典推翻东汉以来封建统治的儒家古文经典;而章太炎则尊重古文经典,但又批判“孔教最人污点是使人不脱离富贵利禄的思想”。谴责宋理“锢情灭性”,钳制、扼杀人性的独立、自由本性。从康有为到章太炎,反映了人们对圣人及其思想的态度的规律性东西,那就是先以拥护其神圣性面目出现,说以往关于圣人的思想理解有误,以动摇现有圣人思想体系的绝对权威。进而直言圣人思想也仅是人类历史进步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产物,真理与谬误同时存在,即使是真理,也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章太炎虽然批判孔教孔学,但他对于养育自己的丰饶的中华文化土壤怀有对母亲一般的炽烈情感。他将新型民族文化称为“国粹”。认为它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并矢志弘扬它。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他具有强烈的反满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要“用国粹来激动种姓”。他的文章、论著浸透民族主义精神,从春秋时代的“严夷夏之防”到明末清初顾炎武、王夫之诸人师,几千年汉民族反对、抵抗异民族的各种历史、事迹和思想,都非常自觉地、反复不断地征引、强调,以唱出反满的最强音,在当时产生重人影响。二是针对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认为中国不如西洋人,中国人必然灭亡的怪论,因此也用国粹来激发人们爱国精神。尤其在辛亥革命反满成功后,当许多人日益热衷于欧美文化时,章太炎却人唱反调,反对“委心向西”,强调提侣国粹。
章太炎因国粹走上反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他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熟悉资本主义后作出的选择。原先,章太炎也是热心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理论思想和政治主张,在《驳康书》、为邹容<革命军》所写序言都明显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但到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他却坚决反对它。章太炎与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和“中体西用”的地主阶级的顽固派和洋务派不同,他不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反对,而是看到欧美日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种种弊端,如选举法以纳税、财产、文化等作为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标准,所选的议员必是一批骑在人民头上的新压迫者。这不是有了一人政皇,还要数十、百个议皇?这样的制度还不如没有好,与其多这样一个压迫阶层还不如就在专制制度之下。但他并非根本上反对民权,而是强调民权、平等,主张集会、言论、出版的自由,他是向往着一种没有中间人(谈员)的直接民权。“选举总统则是,陈列议院则非。”总统有罪,人人可诉诸法吏逮治。可以“通达历史用知民间利病之士”即像他那样的知识分子们来监督元首、制定法律、决定和战人事等。这当然是幻想。可是,在辛亥革命后他将自己的主张付诸行动,他说“革命币起,革命党消”,认为不能“以党见破坏人局”。孙中山严厉指责:“革命党的失败,都是在这句话上”。章太炎在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便正式脱离同司盟会而与立宪派(张謇等)旧官僚(黎元洪等)联合,拥护袁世肚凯上台当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