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洪宪复辟的文化再反思(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王岗峰 查看:
在经济思想上,章太炎目睹困外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困内资本主义的兴起,抱着强烈的怀疑、恐惧和敌对的情绪,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将带来贫富两极分化,现代生产力只为资本家增利,对人民却丝毫无益,凶而不如小农经济。他主张均配土地,重农抑商,一再强调打击工商资本。辛亥革命后,政治上很快与封建势力合流,又反对“甲均地权”了。他依恋和美化农村,把下层人民自食其力称为道德,农民道德最高。他宁肯要古代的俭朴生活也不要近代繁华世界,宁可“啜菽饮浆”,“冬毳夏葛”,以求所谓心灵的快乐,而不要“沾沾物质之务”。从中可见他那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
除了国粹,便是宗教。他说:
“近日办事昀办法,全在宗教、国粹两项”。他要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他提倡佛学,认为佛教最恨君权,最重甲等。佛教以“心”、“识”即主观精神为木,“自贵其心不援鬼神”,“依自不依他”,“不以鬼神为奥主”,所以它是无神论,否定外界任何权威。章太炎要以这种宗教道德精神和道德作为革命基础和动力,反对追求物质文明,反对任何权威,反对一切束缚,凭借个人主观力量去战斗,不怕牺牲和困苦,争取实现那种绝对自由、个性解放的社会。
章太炎的思想代表了自耕农以上的小资产者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意识状态。中国是小农经济的汪洋人海,章太炎思想的矛盾、变化能反映当时相当部分中国国民的思想矛盾状况,那就是既反儒家传统,又依恋儒家传统;既反封建政治专制,又不得不依赖政治专制;既向往西方文明,又害怕西方文明。他们希望建立一种既不『司于封建古代,又不同于现代西方,既保留东方国粹又接受西方文明的“第三种社会”。章太炎作为启蒙学者兼革命家,必然将其不彻底的革命思想诉诸于行动,在革命阵营内部起瓦解的不良作用。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起了中坚力量的作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概括了整个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动向,无疑是当时中困最先进最完整的思想体系。但是,它依然打上时代局限的烙印。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不同于章太炎狭隘反满、仇满“夷夏之辨”的中国传统封建观念,是比较宽泛的概念。但在辛亥革命前却集中到反满上,并非反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原来革命的目的是不仅仅推翻满洲政府,而且在推翻清朝之后,使半殖民地的中国变成独立的中困。但由于只提反清的口号,包括孙中山也说民族主义是“从种性出发,朱明灭元”,“民族革命即已做成”,以致国人(包括革命党人)都认为一经推翻满清政府,民族主义革命便告成功。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便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反满也削弱了民权主义的宣传和实施。辛亥革命时无论是哪个阶级代表只要是反满就可以分享革命果实,革命党甚至拱手相让革命领导权。那些根本没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的旧中国汉族地主阶级官僚,通过反满掌握了军政人权,辛亥革命以出乎意料快的速度取得胜利,也以出乎意料快的速度走向失败。黎元洪、袁世等封建币阀轻而易举镇压革命党人、搞篡权复辟说明民主思想没有深入人心。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也看到广人人民,尤其是农民对自由平等没有多人兴趣。所以,他认为如果专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氏气,便是脱离事实太远。在资产阶级革命的人风暴中,国民对革命的核心问题居然这么陌生,这岂不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失败才是怪事。
辛亥革命革命前,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要想解决广人农民群众的土地要求。外国资本主义的人量侵入,农村在迅速分化解体,农民走向破产而对资本主义产生恐惧和日益加重的封建剥削引起的仇恨,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必然要去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才能发动群众。但是,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和立宪派主张创办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掩盖了严重的农村土地问题。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反封建主义的革命主张,在现实中没有找到实现它的革命力量和方法——农民革命。内部对此也发生重人分歧,华兴会一些人要将“甲均地权”改为“甲均人权”,“三民主义”运动变为“二民主义”。光复会一派人也对“土地国有”、“定地价税”之类极不满意。而反满又冲淡了这一主题,那些参与反清的汉族地主阶级的旧官僚、北洋军阀更是极力反对。
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右翼(如章太炎),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左翼(如孙中山),都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两极分化。广人人民群众的破产和贫困对他们刺激太人了。凶此,都对其表示恐惧和不安。章太炎索性拒绝现代物质文明,回到传统,孙中山想回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和贫富分化的惊人矛盾,努力探讨既要发展人工业又要避开资本主义矛盾的路子。他认为具体的方法就是实现“集产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即由国家来举办企业,铁路、工厂都归国有。他认为这样做可以避免让极少数资本家垄断渔利,又可安排许多破产、失业的人的工作。孙中山想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避开西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一蹴即得社会主义, “毕其功于一役”,攻治革命和社会革命I司时完成。这仅仅是良好愿望。 早在14至16肚纪西方就发生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文化革新运动——文艺复兴。早期文艺复兴以文学成就最为突出,出现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的意人利“文坛三杰”。到了16jLI:纪就走向普遍繁荣,恩格斯称之为“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在繁荣的中心意人利艺术方面有著名的“画坛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社会政治思想领域有马基雅弗利这样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家和康帕内拉这样伟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伟人的思想家、自然哲学家布鲁诺;自然科学领域有伽利略、哥白尼这样伟人的科学家。在英国出现伟人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伟人的哲学家培根,伟人的医学家哈唯等。在法国有著名文学家拉伯雷、蒙台涅,伟人的哲学家笛卡尔等。经过路德、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洗礼,从16至18世纪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确立的时代,它面临着理性人复兴的巨人历史主题。在这期间,伽利略、牛顿、培根、霍布斯、洛克、人卫、李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孟德斯鸣、爱尔维修等群垦灿烂。这持续三、四百年的启蒙运动,现代科学和人文精神深入社会的广人领域,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地主阶级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