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潮与近代社会(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陆汉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甲午战争结束至辛亥革命爆,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潮与近代社会,

   正是这些因素的聚合叠加,促成了20世纪初年以后革命思潮的风起云涌及狂飙突进,并转化为辛亥之年的革命实践,颠覆了风雨飘摇中的满清封建王朝。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就武断地否定此前的改良思潮及君主立宪运动,并将民元以后出现以武人政治”为核心的各种社会问题简单地归结为革命的不彻底。

   勿庸置疑,革命理论与思潮对晚清社会现状的认识与批判颇多深刻之处,对民主共和国的规划则更是吸收借鉴了占今中外的许多优秀思想成果,并有许多创见,是对中国社会变革之路的可贵探索。但是,思想的作用有其限度,历史不是由人的意志任意创造的,尤其不是由少数思想家发明设计出来的。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必须从自己的传统出发,现代性是贴不上去的,它必须生长在传统的躯干上。诚如埃德蒙伯克至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社会理论所论证的,以唯理主义为主要特征的革命主张,渴望“揽子”解决问题的思路本身就是与自由的理念以及‘自生自发的秩序”相背离的,它陷入理性致命的自负”,过高地估计了人的理性在设计与建构社会秩序方面的能力。因此,革命理论和实践就完全可能从道德的前提出发,为了理性演绎的理想世界的实现,而制造出现实世界的灾难,一如伯克眼中的法国大革命那样。辛亥前后的革命思潮及其实践作为出现在长期信奉儒家学说、处于封建专制社会晚期之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自然具有其独特的语境,不能简单地套用哈耶克等人的理论。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潮及实践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变迁的复杂性,过于理想化,过于简单地运作革命机器却是不争的事实。民元以后中国复杂混乱并充斥着暴力的社会现实即与此有关;孙中山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组织继续革命_乃至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临终遗言,亦为此提供了注解。单是在这个意义上,改良思潮也是弥足珍贵的知识财富,它值得当时革命派的重视,以便更冷静、更切实有效地推动近代中国的变革;也值得今人的借鉴,从而更顺利、更成功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四    改良和革命两股主要思潮之外,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国大地上还活跃着其他一些思潮,如实业救国思潮、教育救国思潮、国粹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这些思潮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其变革进行了解释,都闪烁着人类理性的光芒和思想的火花。    在观念领域,辛亥革命前夕的各种社会思潮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它们为人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观察、认识现实社会提供了理论资源。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想象,促使人们去比较、鉴别和创造,从而表现为由无数个人思想汇合而成的社会整体的智慧。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更顺利地向前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