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潮与近代社会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陆汉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甲午战争结束至辛亥革命爆,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潮与近代社会,
 

      甲午战争结束至辛亥革命爆发的16年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思潮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潮及其他社会思潮此起彼伏,搅起中国社会的惊涛骇浪,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朝。细致分析这些思潮的产生、衍化及其社会影响,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的变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一项大课题,本文不拟全面论及,而仅从社会理论的角度,通过粗略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就辛亥革命前夕主要社会恩潮的历史境遇及理论价值做些思考。 

 所谓社会思潮,指的是在某一时代引起强烈反响的关于社会的思想主张或理论学说。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对于转型的合理性、转型的依靠力量、转型的具体途径等等,通常都很难达成一个全社会性的共识,而变革的现实却促使人们不得不关注这些问题,并作出个人的判断与选择。这样,各种社会思潮便应运而生。不同社会思潮具有不同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进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一般而言,转型期的社会思潮都要对社会变革作出自己的回答,有比较现实、明确的实践主张,因而对社会变迁产生直接的影响。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社会思潮总是由知识分子(或相当于知识分子者)所引领,而就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而言,通常与既得利益集团有更紧密的联系,或者是既得利益集团的组成部分,落后社会尤其如此。这就决定了,知识分子是比较保守的群体。通常只是在意识到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后,才会起而呼之吁之,思而成潮。但是,知识分子又是走在时代最前列的群体。当他们意识到变革的必然性并积极投身于这种必然性的思考、宣传中时,其他群体可能还懵然不知,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分子群体往往又是现有秩序的批判者乃至破坏者。职是之故,转型期酌社会思潮在其早期,往往表现为保守的批判力量。它一方面主张变革现存制度,促进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希望不要出现社会动荡和混乱,不要危及和平。应该说,这是关于社会发展比较理想的设想,因为这样能够较好地传承已有文明成果,以较低的成本推动发展。当代思想大师弗里德里西冯哈耶克运用分立的个人知识”、‘演进理性”、‘自生自发的秩序”等概念构造的社会理论,对这种发展路径作了学理上的说明。然而,历史的进程未必会选择理想的道路。  

  当社会变革思潮经知识分子群体的引领而浮现之时,既得利益集团往往会产生分化,出现所谓守旧派和革新派。守旧派认为社会变革思潮危及治统和道统,影响社会稳定。革新派则指出,变革顺应时代潮流,能够缓和以至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乃真正的长治久安之道。两派的争论焦点当然是现实政策取向。既得利益集团的内部冲突同时会强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并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社会参与。这时,更多社会群体开始思考变革问题,社会不安情绪逐渐蔓延。对于既得利益集团中的守旧派来说,变革可能导致动乱,因此,其他社会群体的关注和参与是反对变革的依据。革新派则强调,这些群体的参与是不得不变革的征兆,不主动变革必然会引发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 

  不仅如此,在既得利益集团中的守旧派与革新派冲突之时。倡导变革的知识分子群体也开始分化,新的社会思潮开始涌现,出现激进的革命派与保守的改良派的分殊,及其他介于这两派之间的力量和思想主张。革命派不是相信并依靠当权的统治阶级,而是走向社会大众,对他们进行动员,认为只有打碎旧的秩序才能建构起新的秩序。改良派则继续尝试与当权者中的革新派沟通,同时乜向普通民众宣传改良道路,希望以和平的方式启动改革的进程。于是,历史的车轮就逐渐逸出当权者的想象与控制范国。因为,除了他们的政策选择外,社会舆论成了另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社会舆论不再认可当权者的合法性及政策主张,当权者即使最终祭起革新的大旗,也是昨日黄花,无法平抑暴力革命的浪潮。这时,历史就注定了要以血的代价开辟前进的道路。  

 鸦片战争以降,西力东渐,中国人日益明显地意识到自己国家的贫弱和落后,中国社会踏上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旅程。这是形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背后的社会大环境。    简单地理解,辛亥革命前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思潮希望通过变法或君主立宪政治革除积弊,实现强国之梦,即希望依靠清朝统治阶级中较开明的统治者,实施自上而下的变革。它具体表现为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变法活动和20世纪初至辛亥革命期间的君主立宪运动。改良思潮可以溯源至魏源等人的主张中去。更可以在洋务运动中找到影子。甲午战争中堂堂‘天朝上国”在东瀛蕞尔小夷”面前惨遭失败,则是刺激改良思潮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很多研究者认为,戊戌政变以前,改良思潮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进步的;戊戌政变以后,尤其是革命思潮勃兴以后,政良思潮逐渐落后了,甚至走向反动。从前述关于社会转型与社会思潮的理论框架出发,笔者取不同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以前,改良思潮的主流一直是进步的。那么,改良思潮为什么没有能够救中国”呢?这需要具体的分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