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新闻漫画传播的社会功能(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张蓓 查看:
二、辛亥革命前后新闻漫画的社会功能分析
尽管中国古代就存在漫画这种绘画形式,然而只有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漫画才得到大规模地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形势促成的,而这一时期的新闻漫画也确实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发挥了文字新闻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新闻漫画按照其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的社会功能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报道性新闻漫画,根据所采写或所发生的新闻事件配发新闻插图。这类新闻漫画明显特征是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例如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等,对民众起到告知的功能。第二类是评论性新闻漫画。这类新闻漫画主要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某些现象,特别是不合理的现象,以漫画特有的语言提出歌颂或批评,充分体现了漫画的讽刺性和战斗性。第三类是哲理性漫画,以绘画的形式向人们阐述一定的哲理,启发民众的智慧。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漫画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闻漫画的上述功能。
1、传递新闻信息,监测社会环境
我国的新闻事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报刊秉承了“文人论政”的传统,一直是各种政治势力讨论社会问题的论坛。辛亥革命莳后国内外政治局势风云变幻,使得报刊很快走上职业化发展的进程,加强了对新闻的报道。这一趋势也影响到报纸、画刊上漫画的创作倾向,这一时期很多漫画以重大的政治事件为主题,关注政治时局和国家大事,以漫画的形式直观的、生动地向民众传播新闻信息,表现中国的社会变迁。如,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在中国设银行、办工厂、开矿山、筑铁路,争夺瓜分在华利益。1903年,各地展开收回路权的夺路运动,漫画家钱病鹤据此创作了《各国联合龙灯大会>(1909)。画中高举“龙珠”的是清廷官员,“龙灯”是由火车头和车厢组成的,舞龙灯的是各国装束的洋人,火车车头上冒出的蒸气构成了“中国铁道现状”几个字。此漫画以人们熟知的中国民间把戏“耍龙灯”作比喻,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同时也暴露了清王朝出卖国家主权的反动对外政策。
辛亥革命后,复辟势力猖獗,这一时期的漫画家也和民众一起,参与到反复辟的斗争之中。1917年7月1日,张勋请出溥仪,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宣布复辟“大清帝国”,这场丑剧仅仅12天,即宣告结束。漫画家钱病鹤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了新闻漫画《自作孽不可活》。画面上张勋像乌龟一样趴在地上,本来妄图复辟酌他这时被双龙石碑压得动弹不得,石碑上着“万岁”两字,碑座上书“民国六年七月一日立此镇压”两行字。张勋复辟失败后去往何处?这是国民关心的新闻话题,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一幅新闻漫画满足了民众的知情需要。郑逸梅在《对几位漫画家的回忆》一文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记得辫帅张勋,复辟失败,很狼狈地逃避荷兰使馆。星驰匦着一个汽水瓶,瓶中蹲一翎顶朝服的汉子,一条大辫,翘出瓶外,虽不着一字,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张勋的丑态。那时汽水称为荷兰水,汽水的名称,尚没有通行。”
2、以画笔为刀枪,鼓舞斗志
华君武先生曾说过:“为什么报纸和新闻漫画的关系这么密切呢?因为那时的报纸,从一开始就是战斗的报纸。我是在1915年出生的,那是中国的上世纪初啊!那个时候报纸上登的漫画常常画的是袁世凯、张勋,讽刺的就是袁世凯的丑陋形象,还有张勋复辟丑闻,后来画那些形形色色的军阀,再后来就是画蒋介石。这些漫画无论内容到形式,也都是一种战斗的做法。”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报刊进入短暂的政党报刊时期。“这一时期的报业是在各派政治势力的激烈斗争中获得发展的,因而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每次重大民主政治活动中,革命报刊都在宣传上密切配合.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充分发挥报刊的战斗作用,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匿慢画,是讽刺的艺术,这一时期的新闻漫画也继承了漫画的讽刺性、幽默性特点,以画笔为刀枪,充分发挥了战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