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金石考据的叶铭(3)
辛亥革命网 2013-02-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23,癸亥,民国12年,57岁辑《遯盦遗迹》一册,并撰《吴君遯盦家传》一文。吴昌硕题篆书“潜泉遗迹”。与丁仁、王寿祺同辑《西泠印社志草稿》。
1924,甲子,民国13年,58岁,与吴昌硕同时审定高野侯、丁仁所辑《金石家书画集》。
1926,丙寅,民国15年,60岁。回原籍新州访术古碑后,著有《新州访碑录》一书,夏,请吴昌硕、黄宾虹、吴谷祥、黄山寿、陆廉夫、王云等25位著名画家作《叶舟校碑图》、《歙县访碑图》,历时十年,于1936年辑成画集行世。
夏,回歙县扫墓,居叶则柔宅。书篆书联:“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款字:则柔从叔祖大人察书,从侄孙为铭学篆。中秋后三日,刻“新州旧族”白文印。
1927,丁卯,民国16年,61岁,刻“家近涌金门”白文印。边款:吾家旧居杭城福佁里,即今之大塔儿巷也,洪杨之役奔避四方,劫后归来,难蔽风雨,于是分门别户赁屋而住。厥后,西楣叔祖得庆和弄邵姓宅而缮修之,时在光绪甲申,予亦于民国乙卯置紫城巷叶姓宅而改建之,两家虽分巷陌,然内室仅一廧之隔,有户可通,其地均近涌金门,十数武可达。考志载,吴越文穆王元瓘于清泰三年凿涌金地,引湖水入城,始辟此门。又载张君房说云,其地即古金牛出现之所,故以为名,宋改曰丰豫,后(又)称小金,明初复旧曰涌金,上有堞楼,楼有石柱刻楹联三:曰上一层楼领略湖光山色,对三竺寺警心暮鼓晨钟;曰长堞接清波一色水天供啸傲,高楼临闹市万家烟火绕回环;曰极目水云低莲渚游鸥闲自得,昂头霄汉近林亭放鹤任高骞。民国庚申拆卸城垣,楼既不存,联亦湮没。璋伯从叔兴怀古之思,命治此印并记其沿革以示后昆。丁卯冬至前一日,为铭作时年六十有一。涌金池在金华庙侧,涌金河即运司河,涌金井在浙江病院照廧边,居斯土者不可不知,次日叶舟又记。第二面第六行称字上落一又字。
1929,己巳,民国18年,63岁,浙江省举办“西湖博览会”,聘请叶铭为金石部主任。
1933,癸酉,民国22年,67岁,9月,编《西泠印社三十週纪念刊》,撰后记。
1935,乙亥,民国24年,69岁,为《金石书画》第36期题报头。(徽181),10月31日《浙江省立图书馆两月刊》载叶铭《徽州访碑记》,书馆跋语云:“……兹承叶氏迁杭裔叶品三先生寄赠摄影拓片释文题记等,爰急制版,刊布斯期。”
1942,壬午,民国31年,76 岁为蒋登瀛刻“问水亭边一老翁”白文印。边款:壬午春日,七六老人叶舟为仙搓老友金石寿。立春日,王云题“叶铭夫妇像”。
1946,丙戌,民国35年,80岁,补书西泠印社仰贤亭额志。1947,丁亥,民国36年,81岁,与王福庵、丁仁等商议西泠印社补行创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事。重阳节,参加西泠印社雅集。为苏盦画“葫芦”扇面。书“一家长有欢乐色;百年从无假我心”隶书联。款字:知震先生雅嘱,丁亥立夏后三日,八一叟叶为铭。1948,戊子,民国37年,82岁8月23日丑时卒于杭州。妻沈氏,子良材、良本。
叶铭哲嗣良李曾应嘱撰有《先君为铭公事略》一文,今摘句如下:“先君曾于1904年与友好王公福庵丁公辅之吴公石潜创印社于孤山之阳,名之曰西泠印社。最初,筹建山川雨露图出室于前山,以偿同人研究所印学和集会栖息之所。是时,印学大昌,中外印人来归者日夥。嗣后,继上山发展,集资扩建楼馆亭阁,有观乐四照石室泓洞等等。先君筹划督造,不遗余力,垂四十余年。”从此文中可以看到叶铭为社址建设做的努力。今印社里湖口路石坊有叶铭之联“印传东汉今犹首,社结西泠久且长。”仰贤亭亦有联“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
叶铭于印学方面著述颇多,最为著名的是《甬续印人传》和《广印人传》。西泠印社社员林乾良有文曰:(印学理论家)周亮工遍交印人于宇内,集其印作,述其生平,后人遂名其名其书为《印人传》,实为该领域之第一书。继之者,有乾隆间汪启淑之《续印人传》。因汪氏《飞鸿堂印谱》名満天下,故称之为《飞鸿堂印人传》者。叶铭于1910年夏,先成《甬续印人传》,上起元明,下迄近代,得551人,后又补遗50人。不以此为满足,后又成《广印人传》十六卷,共得1886人(其十六卷为日本印人),可称巨著。叶铭还著有《金古家传略》、《叶氏印谱成目》、《列仙印玩》、《歙县金石志》等,合为《叶氏丛书》,均由印社出版。其三十年代所纂《西泠印社小志》,为社史研究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善书,尤擅篆隶,淳雅古朴,结体谨严,用笔凝炼。精金石考据,曾多次返里访求古碑。民国15年(1926)夏,请吴昌硕、黄宾虹、吴谷祥、黄山寿、陆廉夫等25位著名画家作《歙县访碑图》,历10年集成画集行世。治印宗法秦汉,对古玺、汉印、元朱以及近代皖浙诸家,皆悉心摹习,融会贯通,功力深厚,尤其是汉铸、五印一路能得古人精髓。晚年治细线元朱文、战国小玺,秀润遒劲、典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