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金石考据的叶铭(10)

辛亥革命网 2013-02-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叶铭,谱名为铭,字品三,号叶舟,又号盘新,别署铁华庵。收蔵文物字画。其幼小即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山熏陶,临池习书一日不辍。且喜好金

  创社四君子中,叶铭年岁最长,吴隐次之,但吴隐并非最早发起人,而叶铭分别长另两位创始人丁仁、王禔十二岁、十四岁,在讲究长幼有序的时代,叶铭无疑是占有主导地位的,甚至由他出任社长也未尝不可。但叶铭和其他三人皆有谦谦君子风,一直到民国二年(1913)建社十周年时,公推吴昌硕为首任社长。民国三年(1914),弘一法师入社,两年后,弘一法师欲试断食疗法,为选择合适的地方与叶为铭商议。民国七年(1918),弘一法师出家,将一批书画印作品留赠西泠印社,也是与叶铭联系的。民国十二年(1923),西泠印社建阿弥陀佛经石幢,请弘一法师写经,弘一法师为此事两次致函叶为铭。弘一法师函中称叶铭为“社长”,社长之谓当然不是实指,而是敬称。以上事例是否说明,除了弘一法师与叶铭之间的友谊和信任,也透露出叶铭在印社中的地位和影响?叶铭不仅是四君子中年龄最长者,印社中,除了吴昌硕,他也是一位长者,而叶铭在印社中的地位和影响,并不是靠其年龄所决定的,“故诸多建议,皆出之他口”。他还是“四位创始人中唯一一生守护西泠印社,为建设、扩充西泠印社不遗馀力长达四十年之人,是这四位创社人中为印社服务最长者,而没有像其他三人那样此后相继赴沪赴京另谋发展。其悉心之功,无人能出其右。”

   2006年12月6日,西泠印社社长(扩大)会议在杭州召开,这次会议有一个重要议程就是对印社早期社员认定事宜进行讨论,“会议指出,对于早期社员的认定要严格以史实为依据……”“会议强调:早期社员的认定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问题,更关系到对西泠印社百年社史的客观认识。”在2007年4月5日召开的《西泠印社志》编纂及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认证专题讨论会上,与会专家一致通过了首批西泠印社社员追认名单,在这个六人备选名单中,列有叶铭之子叶良本的姓名,“叶良本为叶铭之子,是西泠印社从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社务的实际主事人,对西泠印社早中期的发展贡献巨大。”(《西泠印社》总第十三辑)12月11日,西泠印社七届五次理事会上,叶良本与其他五位先生被确认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徽州清代黄氏《祖宗簿》载族训云:“礼莫大于敬祖,义莫重于睦族。不敬祖则根本既薄,枝叶何自而生?不睦族则枝叶相残,根本何自而庇?诚以为子孙之心敬祖宗,体祖宗之心,睦亲族则根本固而枝叶茂,礼义之风、祯祥之气集矣。”⑾从某个角度来说,西泠印社也是一个大家族,印社的创始人就是始祖,历任社长类似于族长。“印宗秦汉”是印家的座右铭,看成族规也未尝不可。叶铭隶书题孤山后山石坊石柱联云“印传东汉今犹昔,社结西泠久且长”。敬祖是追本溯源、尊重传统,睦族既是团结社友乃至社外的印人。

  2006年,西泠印社召开了“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学术研讨会”,“这既是对过去一百年中为西泠印社做出过各种贡献的几代老前辈的一个历史交代,也是为社史研究与今后的《西泠印社志》的编写提供一个新的基础。”当年叶铭撰写的《西泠印社小志》成了后来《西泠印社志稿》的底本。大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西泠印社丁亥春季雅集,汇集了一百多位社员在超山吴昌硕墓前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己丑春季雅集,又在永福寺供奉印社六任社长和创社四君子画像,举行祭祀仪式。2009年,则是倡导“重振金石学”之年,是切实在落实印社的宗旨。百年印社,薪火相传,事业蒸蒸日上,当可告慰创社四君子及已故诸位社长的在天之灵了。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