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难忘劫夫在青岛的时日(4)
辛亥革命网 2013-01-2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李劫夫有广泛的文艺才能,对美术、文学、戏剧都有较高的造诣,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表现在歌曲创作方面。他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习惯有深刻的了解。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通俗、质朴、自然、生动的艺术特色。他以民间分节歌形式写作的许多叙事歌曲,如《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和《忘不了》等,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和英雄事迹,曲调亲切动听、结构简练严谨,曾流行于华北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他运用北方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艺术手法于歌曲创作之中,扩大了歌曲体裁的表现容量。在《八月十五》、《常家庄的故事》、《胜利花开遍地红》等歌曲和歌剧《星星之火》等作品中,表现出他对歌词的处理、对音乐语言的推陈出新所具有的独到功力。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热情洋溢、豪迈乐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如《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七律二首·送瘟神》和《浪淘沙.北戴河》等,成功地体现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或气势雄伟,或委婉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6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劫夫歌曲选》,其中收入了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歌曲作品205首。
劫夫自到东北工作以后,基本上没有再回过留下自己不少青春岁月的河北,但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深深的“河北情”。1966年春天,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3月8日隆尧发生6.8级强震,到3月22日、26日宁晋、束鹿又先后发生7.2级大震和6.2级强震。邢台地区的地震发生后,劫夫心系灾区,决定赶赴灾区,像战争年代一样,到自己曾经战斗过的河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发挥一个文艺老战士的作用。得到有关方面批准后,他和张洛赶赴北京,与北京军区的歌词作家洪源一起乘坐一辆吉普车,在3月28日到达邢台地震灾区的中心区域。到达灾区的当天,劫夫就谱写出了雄壮、豪迈的《自力更生斗天灾》。紧接,他拖着带病的身子,和洪源、张洛几乎走遍了整个灾区,与灾区人民同吃同住共甘苦。他的行动,受到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灾区视察和慰问的周恩来总理的肯定和鼓励。20多天时间,他在邢台地震灾区创作了19首反映抗震救灾斗争生活的歌曲,其中为邢台地震灾区流传的新歌谣谱写的《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很快传唱到全国各地,成为一时广为流传的歌曲。此外,他在为洪源作词的《你震你的,我干我的》谱曲时,第一次把毛主席《愚公移山》“下定决心”那段语录谱成了曲。当年的“老八路”,让遭受了严重地震灾害的地方到处响起了安抚人心、鼓舞斗志的歌声,给灾区人民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这是劫夫最后一次在河北写歌,也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献给河北人民的一份特殊的厚礼。
在短暂的一生中,劫夫作曲(有的作品兼作词)的音乐作品两千余首,其中广泛流传的上百首。如《歌唱二小放牛郎》、《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们走在大路上》及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等……20世纪,他那脍灸人口、神采飞扬的旋律唱响了大江南北,时至今日,仍经久不衰。
后来,因种种原因,他受到“九一三事件”牵扯,长期被“隔离审查”,直至1976年12月17日中午被猝然突发的心脏病夺去生命。
劫夫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也是革命者。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的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院长,中国音协第一、二届理事和辽宁分会主席。
他的一生在青岛这段历史只是他迈进革命队伍的起步。这一步却使他奔向延安、挺进华北战场、为音乐事业奋斗终生。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