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难忘劫夫在青岛的时日

辛亥革命网 2013-01-2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青岛人不能忘记李劫夫这位音乐家。劫夫作曲的《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青》、《农友歌》、《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以

  青岛人不能忘记李劫夫这位音乐家。日前岛城上演儿童音乐剧《二小放牛郎》(代路编剧)。此剧以历史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为主题歌。这首歌已经流传了67年,原创者是方冰(词)劫夫(曲)。劫夫作曲的《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青》、《农友歌》、《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以及战争年代的《天上有个北斗星》、《狼牙山五壮士歌》、《我们的铁骑兵》(已改编为军乐曲,更名为《骑兵进行曲》)等等,可以说他的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群众性之强、流传之广在同辈作曲家中是首屈一指的;但这位大音乐家和青岛的情结却是鲜为人知的。

  劫夫1933年至1936年曾在岛城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岛城的革命者、爱国群众一起战斗过。劫夫在青岛的革命活动,是对岛城有贡献的。后来,他是从青岛走向延安、走向晋察冀(指华北)、走向全中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占领东三省。劫夫遇到中共地下党员刘作恒,受其影响读到一些进步书刊,产生了反满(指伪满洲国)抗日思想,成了一名“反满抗日分子”,为躲避伪满警察署的追捕,1933年7月,血气方刚的劫夫被迫背井离乡,在表兄帮助下转道大连,混在难民中登上青岛的轮船。流亡到青岛投奔表兄张俊图。

  到青岛后,劫夫找到他在青岛市民众教育馆任馆长的表兄张俊图(亦名张荫轩),他谋到一个职位,被安排在了民众教育馆当助理。以“逃过一劫”的谐音更名为李捷夫。民众教育馆在朝城路上,规模较大,有很多活动。跻身社会斗争洪流,接触艾芜、陈荒煤、王亚平等作家、诗人,以及《青岛时报》副刊编辑袁素瑜等文化界的进步人士。接受进步文化影响,劫夫在民众教育馆担当着群众文艺辅导工作,劫夫总是编排一些反帝救国的节目,另外则是禁毒、禁娼的节目。他参加了青岛国乐(今称民族音乐)研究班,业余美术协会,活跃在青岛音乐、美术界。

  他能唱也会演奏,还辅导美术活动,是青岛木刻美术的开拓者,陆续在《青岛民报》、《青岛时报》和上海《时代漫画》、《独立漫画》等报刊发表漫画、木刻作品及一些文艺评论文章。同时还发表《和平曙光》、《黑夜中的流浪者》等文学作品。时刻不忘沦陷区的家乡,据王恩涛回忆:每到“九月十八日”(即日占东北之日)他们会在一起喝一杯“黄连水”,表示毋亡国耻。王恩涛写有《勿忘九·一八,其饭黄连水》。他编写一些进步文艺作品,自己也演奏、演唱《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渔光曲》等节目。

  后因张俊图被免去青岛民众教育馆的馆长职务,由苟孟龙继任馆长,劫夫也被免去职务,经人介绍去江苏路小学任音乐、美术教师。江苏路小学原为德总督府小学,条件较好,劫夫为江苏路小学写了校歌,开始为江苏路小学写校歌:“巍巍宏舍,渺渺海滨,江苏路畔是我校,……在江苏路小学他将《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改编为话剧《妻且羞》,由高年级学生演出;1935年离开江苏路。通过同事周南仕结识了诗人王亚平,1936年9月,他被诗人王亚平(河北威县人,时在青岛创办有劫夫设计木刻封面的《诗歌季刊》)任黄台路小学代校长的聘为该学代校任美术和音乐教师。王亚平已把他视为知己。此后,在报上用笔名劫夫发表文章。王亚平是鲁迅先生领导的“左联”诗社的负责人。据王亚平回忆:劫夫常为他办的《诗歌季刊》设计封面。他主动担当起阅稿、校对、邮寄等事务性的工作。他设计的封面既有思想性也有艺术色彩;小提琴拉得很好,能谱曲,能写词,还会木刻,是个多面手,他思想进步,冷静沉着,为人不苟言笑,干事很扎实。他不轻易交朋友。还提醒我:“老王呀,在这种环境里交往人要注意!”当时,袁勃任国文课教师。中共中央文委组织“左联”,又组织了“左翼美联”——左翼美术家联盟。由于海任党团书记 ,组织受到破坏后,于海回青岛改名刘西蒙任《青岛民报》副刊编辑,也与劫夫相识,共同组织左翼美术活动。在“左联”下成立了中国诗歌会。王亚平、袁勃都是中国诗歌会的成员,他们与沈旭等组织了中国诗歌会青年小组,在《青岛时报》上出刊《诗歌周刊》。早在1935年中国诗歌会领导人蒲风也来青岛,在青岛编印、出版了《诗歌季刊》由于共同的信仰,劫夫与王亚平(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文联秘书长)、袁勃(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委宣传部长)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两个刊物上都发表有劫夫的作品。

  自1935年5月到1936年7月劫夫在《青岛时报》发表的漫画有《挣扎》、《国货军子军帽》、《后方》、《暴风雨中南海沿速写》、《世界舆论》、《和平曙光》;木刻有《别了!伟大的高尔基》、《黑夜的流浪者》,以及文学作品34篇。其中有评论音乐的,他说:“目前国难日愈严重的现况下,我们不需要西洋的爵士音乐,我们需要的是前线的斗士们那高大而粗壮的喉咙永远为我们民族的生存高歌着耻辱与光荣的、战斗的音乐会。”在剧评中说:“放着可歌可泣的发扬民族的光荣戏剧不演,而演那些无聊的戏剧。”他反对青年人演唱传播封建思想的旧剧,他认为:“艺术是启示时代、反映时代、发扬时代的工具,一切脱离了时代,就会失掉了艺术本身的价值……能描写出来我们多数人受帝国主义的压迫、榨取、侵略的种种悲惨现象,以及能启示时代的作品……”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得出年青的劫夫逐步成长为一名民族的斗士和歌者。为反帝、反封建、反压迫而呼喊而斗争!

  1936年7月在青岛兰山路小学礼堂组织了山东省木刻展览会,会上展出有劫夫的作品高尔基头像木刻,他同时是主要组织者,劫夫在《青岛时报》上发表了《现阶段木刻运动之使命》,其中写道:“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后生死存亡的生死关头,有热血的人们正在准备做救亡热血的斗争,为整个的民族解放努力,建立联合抗日战线,如“国防文学”、“民族革命的大众文学”的建立 。当然,这比文学更能普通化,更能发人猛省的木刻版画更应该履行这两个口号,负起“国防”、“民族解放”的使命……。”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噩耗传到青岛,转年1月,有着强烈的救亡意识和民族正义感的劫夫,因与王亚平等人组织了追悼鲁迅和筹备成立青岛文化界抗敌协会等活动,有3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诗人王亚平讲了话,《青岛时报》出了专刊,影响面很大。因此受到敌人的注意与监视。这次活动却混进了一个国民党特务,告了密,首先逮捕了《青岛时报》的编辑袁素瑜等四人,王亚平、李劫夫上了黑名单,受到青岛当局驱逐,这时只好转移,其他进步人士为免遭不测,劫夫与王亚平先后离开青岛。劫夫被迫逃往南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