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难忘劫夫在青岛的时日(2)
辛亥革命网 2013-01-2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李劫夫(1913~1976)原名李云龙,改名李捷夫,笔名劫夫。祖籍河北丰润,1913年11月17日生于吉林农安,1976年12月17日卒于沈阳。自幼聪颍,喜欢音乐和美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建了伪满洲国,逮捕镇压爱国人士,李劫夫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不甘在东北当亡国奴,后流亡到青岛,改名李劫夫,表示“劫后一夫”原本是以学画见长的。尽管在年少时他也喜欢音乐和文学,但他最喜欢的是绘画。上世纪30年代,劫夫由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的东北流亡到山东青岛,显露的艺术才华主要是美术。
1937年5月,受逃往北平的友人、《青岛时报》编辑袁勃(河北广宗人)来信介绍革命圣地延安情况的吸引,几经转辗,他带着一把小提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延安人民剧社。劫夫用随身带的那把小提琴参加了一些演出。到延安人民剧社任教员后,深深感受抗日救亡歌曲振奋人心魅力的劫夫,凭着自己学习和掌握的音乐知识,开始用记民间小调填写新词的方法,学习写作歌曲。剧社排练根据高尔基小说改编的话剧《母亲》,由陈明扮演儿子,有一段插曲因无人伴奏,只好由演员“清唱”。陈明忽然听到了优美的小提琴声,原来是劫夫自动给他伴奏。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曾在延安晋察冀边区参加音乐活动,作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同年8月,他成为抗日战争爆发后丁玲、吴奚如等著名作家发起组建的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的第一批团员,主要担负美术宣传工作,出任的是美术组组长。为了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人民剧社”更名为十八集团军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丁玲任团长)。陈明和劫夫留在团里。丁玲写了《团歌》劫夫谱曲。此后,劫夫便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
当时,西北战地服务团歌曲创作人才奇缺,他又义不容辞地当起团里主要的记谱人和作曲者。起初,他仍像在延安人民剧社学习写作歌曲时一样,用借曲填词方式进行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后来试着糅合一些曲式谱起歌来,一鼓作气把团长丁玲写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团歌》谱成了曲。1938年9月,劫夫在延安、山西和西安等地的宣传、演出等活动中表现出色,被陈明、王玉清介绍,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入党之际,丁玲主编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之一《战地歌声》由武汉生活书店出版。标明著者为劫夫、史轮、敏夫等的《战地歌声》,辑有29首歌曲作品,而其中劫夫就占有13首(大多为民间小调填词,其中有两首与周巍峙合作),此外还有贺绿汀、周巍峙、王洛宾、郑律成、吕骥等作曲家的作品。
后来,他在搞美术宣传工作的同时,热衷抗日歌曲创作随“西战团”来到敌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劫夫的歌曲在华北大地及其它抗日根据地广泛传唱。可谓军民咸歌、妇孺皆唱,有的传到国外。特别是到晋察冀敌后战场以后,他的歌曲创作“副业”成了主业,1944年,劫夫在晋察冀边区开始尝试歌剧创作,写出了歌剧《不死的老人》;谱写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忘不了》、《李勇对口唱》、《望见了北斗星》、《歌唱李殿冰》、《滦河曲》、《唐河怨》、《刘成耀跳崖》、《刘二高》等有许多有影响的脍炙人口的抗日歌曲。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他又在冲锋剧社创作了歌剧《两个英雄》,以及在当时影响很大的作词的表演唱《八月十五》和歌曲《戎冠秀》等;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又在进军东北的途中,在离自己祖籍丰润很近的玉田县城创作了著名歌曲《国民党一团糟》(后名《坚决打他不留情》)。其中《两个英雄》、《国民党一团糟》等均由邢也(即已故著名剧作家、诗人,《平原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等电影的编剧邢野,时亦在冲锋剧社担任领导工作)编剧、作词。与此同时,他的美术创作也没停止,他在1942年创作的漫画《如此扫荡》获得了晋察冀边区鲁迅文艺奖金美术作品奖。他不再从事战地美术工作,是在1943年春天调离西北战地服务团之后。他先被调到晋察冀边区第三地委任宣传干事,后又被调到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冲锋剧社任副社长。从此,他一直心醉的美术创作成了他的“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