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师——毕节路朝霖及其先祖
辛亥革命网 2013-01-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光绪帝的老师路朝霖,秉承其祖辈美德,为人正直,憎恨居心叵测的小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窃国大盗袁世凯篡权,袁为巩固其统治,一心想拉拢原朝廷和一些地方上德高望重的官员,特派四名高级官员赶赴河南开封拜见路朝霖,并委以重任,希望他再度出山。路朝霖早就看穿了袁世凯梦想称帝的狼子野心,毅然拒绝了袁大人的“盛情”。时值六月,天气炎热,路朝霖坐于凉亭之中,两足相架,微微摇晃,待袁大人钦差趋前,只叫侍女施茶,自己原姿不动,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四位钦差非常尴尬,看着路朝霖一上一下晃动的脚,无话找话说道:“路老太爷的鞋真不错啊!”路朝霖话中有话说道:“鞋帮倒不怎么样,可它的底子硬实啊!”四个钦差自然明白,路朝霖所说的硬实底子指的就是徐世昌,只能面面相觑,默然不语。接着路朝霖义正辞严地指出军伐混战,民不聊生,有人却想当皇帝,唯我独尊,这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钦差们无言以答,只得悻悻地走了。
贵州毕节德沟路氏望族,祖居翰林山庄。毕节路氏三代三翰林”即祖路孟逵、子路璜、孙路朝霖三代先后为翰林。其中,路朝霖还曾任光绪帝的老师,光绪帝因此赐匾赞誉:“朝中多进士,天子是门生”。曾被当地传为佳话。
上世纪六十年代路氏族人在翰林山庄前留影
贵州毕节德沟路氏翰林山庄,重修于清道光年间,曾经有房屋三、四十栋,周围有青石基座的青瓷砖围墙。院内有藏书楼、鱼池、观月台、戏台、亭子、花园等建筑。清光绪年间翰林路朝霖的诗句“自昔愚成性,依溪结小亭;鹤来松更洁,云去树还青;卧看阶前草,起谈架上经”便是翰林山庄的真实描写。这个家族先后走出数十名举人,有着“一门五进士,三代三翰林”的辉煌历史,其中一名翰林路朝霖还是光绪帝的老师。“一门五进士”即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进士路元升,官至福建上杭知县;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进士路孟逵(路元升曾孙),官至山西榆次知县;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后六旬丙申恩科进士路璋,官至户部主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太后七旬乙巳恩科进士路璜,官至河南知县(路璋、路璜均系路逵之子);光绪二年(1876年)清德宗登极丙子恩科进士路朝霖(路璜之子),官至河南候补道。路朝霖还曾任光绪帝的老师,光绪帝因此赐匾赞誉:“朝中多进士,天子是门生”。
(一)
路朝霖祖父路孟逵(1779—1849)字希舆,号竹舟,贵州省毕节德沟人,嘉庆戊辰乡试第11名,甲戌年进士。原任山西太原府榆次县知县,勅赠文林郎,诰封奉直大夫,晋封奉政大夫,例晋朝议大夫户部主事加三级,翰林院庶吉士加四级,河南洛阳知县特用知府,候选道加一级,嘉庆丙子科山西乡试同考官。
路孟逵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父路元升雍正四年丙午乡试第一(解元),乾隆丙辰进士,官福建上杭知县。后解组归里,值邑宰董朱英重修县志,请元升纂修,简而能赅,为近志所希见。祖父路邵乾隆戊子举人,拣发浙江,任黄岩、鄞县、仙居、慈溪等县知县。父斯京及叔斯亮、斯云先后登乡荐,斯京优于学,为时名士,任山西榆次县知县,诰赠中宪大夫,户部主事加四级,诰赠朝议大夫,河南特用知府。“路氏自元升以科甲起家,代不旷僚,为邑望族。自邵至孟逵三世均有诗集,璜任洛阳时,辑而梓之。”(光绪版《毕节县志<卷六上>·仕宦·路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