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影星王丹凤(2)

辛亥革命网 2012-12-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对于演戏,王丹凤已经是上海滩上功成名就的老牌影星,自1941年从影到1980年息影,王丹凤已经整整在银幕上塑造了54个艺术形象,成为大陆电影

  《新渔光曲》中崭露头角。王丹凤与韩兰根在影片《新渔光曲》。《新渔光曲》中饰演渔家女,《龙潭虎穴》中的小丫头,仅仅只是王丹凤初上银幕“试镜头”。接着王丹凤便在朱石麟导演、桑弧编剧、顾也鲁、英茵主演的《灵与肉》中扮演一名女学生,也就是男主角的表妹的角色。这是王丹凤初登影坛的第一部电影。]随后,王丹凤又在于由编剧、屠光启导演的《新渔光曲》里一跃成为了女主角,与当红小生黄河演对手戏。当年由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脍炙人口,在上海首映时创下了连映84天的票房纪录。在1935年2月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展的“荣誉奖”,从而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其中由著名音乐家任光所作的主题曲,旋律优美,极富特色,广为流传。此次重新拍摄的《新渔光曲》,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延伸。王丹凤在这部《新渔光曲》中,扮演了过去王人美所扮演的角色——一个受尽剥削和欺凌、贫穷而又善良的渔家姑娘。这一角色对王丹凤来说,不但显得特别的陌生,而且与她的家境和个人的经历截然不同。但是,充满神奇光与影的银幕诱惑力和对角色的深深喜爱,使王丹凤对这个极富有挑战性的角色情有独钟。十分用功。所以,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王丹凤经过导演的耐心启发,全身心地完全融入到了角色当中,因而把这个渔家女表演得朴实、真挚、生动、传神。果然,王丹凤在《新渔光曲》上映后,很快声名鹊起。王丹凤在影片《家》中扮演丫鬟鸣凤。

  王丹凤陆续主演和参演的电影作品有:1941年:《龙潭虎穴》、《灵与肉》、《新渔光曲》; 1942年:《落花恨》、《春》、《秋》、《博爱》;1943年:《断肠风月》、《浮云掩月》、《三朵花》、《合家欢》、《两代女性》、《万紫千红》、《新生》; 1944年:《丹凤朝阳》、《红楼梦》、《大富之家》、《教师万岁》、《风》、《春江遗恨》、《情海沧桑》; 1945年:《人海双珠》、《鹏程万里》、《莫负少年头》、《幽兰谱》; 1946年:《民族的火花》; 1947年:《终身大事》、《青青河边草》、《月黑风高》、《乱点鸳鸯》; 1948年:《鸾凤怨》、《肠断天涯》、《无语问苍天》、《珠光宝气》、《夜来风雨声》; 1949年:《锦绣天堂》、《瑶池鸳鸯》、《琼楼恨》; 1950年:《王氏四侠》、《方帽子》、《海外寻夫》; 1951年:《彩凤双飞》; 1956年:《家》; 1957年:《护士日记》、《海魂》; 1958年:《你追我赶》; 1959年:《春满人间》; 1960年:《风流人物看今朝》; 1961年:《向阳花开》; 1962年:《女理发师》; 1963年:《桃花扇》; 1978年:《失去记忆的人》; 1979年:《儿子、孙子和种子》; 1980年:《玉色蝴蝶》。

  在这些以家庭悲欢离合和男女爱情为主题的影片中,王丹凤扮演的或者是那种被侮辱和被迫害的女性,或者是历经,爱情波折的气质高雅的大家闺秀。银幕中不同的女主人公不尽相同的悲剧故事,牵动着银幕之外的无数观众的心,王丹凤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闪耀的电影明星了。从“四凤”到“鸣凤”的演技升华王丹凤与上官云珠在话剧《雷雨》中扮演四凤和繁漪。虽然说婚后的生活是美满幸福的,但是,王丹凤没有像某些女演员那样把结婚作为演员生涯的终点,由于受到进步同行的影响,她愉快地加入到了新组建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到了国营体制的上影厂之后,一切都与过去截然不同。随后,王丹凤参加了根据曹禺名剧改编、由赵丹导演话剧《雷雨》的演出,她在舞台上扮演“四凤”。排练话剧《雷雨》,主要是为提高演员的总体表演水平和艺术修养,带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主要按照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夫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和技巧,从生活体验到演戏体现。导演赵丹对演员要求十分严格,凡是遇到演员表演不准确的地方,他就用小品的方法进行帮助和启发。通过《雷雨》的排演,王丹凤在表演艺术上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无疑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有意思的是,这出《雷雨》一直在断断续续的排练和演出,成为上影演员剧团的保留剧目,该厂的演员朱莎、汪漪都扮演过四凤。在十年之后的1962年,上影演员剧团应邀前往山东济南、青岛等地演出《雷雨》和《上海屋檐下》,赵丹仍担任导演,他认为王丹凤最适合扮演四凤,故特意把她安排在A组A角。王丹凤在话剧《雷雨》中扮演的“四凤”、电影《家》中扮演的“鸣凤”,以及电影《护士日记》中扮演的“小燕子”简素华,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影坛上广为人知的“两凤一燕”。 1956年,王丹凤应陈西禾和叶明两位导演的邀请,在根据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一改编成影片的《家》中,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三少爷倾心爱恋然而却最终没有得到幸福的丫鬟——鸣凤。这是继话剧《雷雨》里的丫鬟四凤之后,又一个充满着悲剧色彩的角色,这样的角色,王丹凤也不知扮演了多少个了。但王丹凤最为钟爱的还是这个完全区别于《雷雨》里的四凤的鸣凤,虽然同是丫鬟,然而,鸣凤却是一个朴实、成熟、勇于抗争的丫鬟。她深爱着三少爷,但地位的悬殊,她也深知她俩是不可能幸福地结合的,但只要能伺候三少爷一辈子,她也就心满意足了。她不像四凤那样脱离现实,幻想与大少爷私奔,但同母异父亲兄妹的残酷现实,让她精神崩溃而走向死亡。可是,同有悲惨命运的鸣凤在得知要被地主冯乐山强行霸占为妾的消息后,性格坚强的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心爱之人毅然选择了自杀。鸣凤之死,惨烈而悲壮,同时也使三少爷坚决离家出走,完全、彻底地背叛了他那腐朽、没落的封建家庭。在这部几乎囊括了上海电影制片厂老中青三代著名演员汇集在一起的名著名片中,孙道临、张瑞芳、魏鹤龄、黄宗英、王丹凤、汪漪、蒋锐、韩涛、程之、阳华、张子良、狄梵、戴耘、马骥、朱莎、宣景琳、范雪朋、郑敏,还有外借的话剧演员张辉、章非,组成了强大的演员阵容。王丹凤所扮演的鸣凤不但自身形象与角色距离最近,而且通过多年来的演技磨炼,特别是通过排练话剧《雷雨》后表演水平有了质的突破,她细腻刻了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刚烈、渴望爱情、坚贞不屈的婢女形象。对于鸣凤这一个人物,虽在影片中戏份不多,但王丹凤赋于这个角色的纯真情感和精湛演技,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王丹凤在新中国影坛重新起步,以创作影片中成功的银幕形象为基础的良好开端。

  特殊年月里的角色互换王丹凤与上官云珠在上海郊区参加劳动 王丹凤在田间地头为社员们表演节目1958年“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期,毛主席号召“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王丹凤随上影厂几百演员与行政人员一起,前往上海北郊的新桥公社下放务农,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劳动锻炼。当时厂里决心很大,把每个人的户口迁了过去,王丹凤与同厂的女演员王褆合居一室。大家一起下田、挑粪、插秧、挑土、挖河泥,这种真正的农民生活一干就是半年。随后,王丹凤和上官云珠一道,又从农村赶到闵行的上海电机厂,在车间的第一线整整干了3个月。这时,由黄宗英和顾锡东编剧的《你追我赶》,作为当时流行的“艺术性纪录片”,正在上海的天马厂进行拍摄。曾经与王丹凤进行过一次艺术合作的导演叶明,有意识地让有农村生活实践和体验的王丹凤,在他导演的这部影片中去开拓戏路,扮演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周耕香,这可是王丹凤从未经历过的崭新角色。于是,外表洋气、皮肤白嫩的王丹凤,穿上了农村姑娘的粗布花衬衣,挽起了裤腿,挑起了扁担,插起了秧。这部影片叙述是1958年海盐县的平川、海湾两个乡,展开生产劳动竞赛。王丹凤与白杨在影片《春满人间》中,到公交车上体验售票员的生活工作。1960年,王丹凤在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压缩拍片的期间,又接着参演了由上影天马厂和海燕厂联合拍摄的、同样是反映现实题材的《风流人物数今朝》和《向阳花开》两部影片,这也是在“大跃进”运动余声中拍摄“艺术性纪录片”的收尾之作。影片《风流人物数今朝》取自于当年上海先进人物王林鹤的事迹为题材。纵观王丹凤在1956年到1960年新中国电影银幕上,从《家》中的鸣凤到《护士日记》的简素华,从《海魂》中的温梦媛到《你追我赶》中的周耕香,从《春满人间》中的朱秀云,到《风流人物数今朝》中的宋凤兰,再到《向阳花开》中谢金芳,在有限的银幕上给喜爱她的广大影迷们,带来了7个性格各异、别具风采的不同艺术形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