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著名记者陶菊隐的《武夫当国》

辛亥革命网 2014-01-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如今人们已渐渐淡忘了陶菊隐的大名。常有人将他跟一位名叫焦菊隐的戏剧家联系在一起,身份经常搞错。陶菊隐是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为陶
 

  如今人们已渐渐淡忘了陶菊隐的大名。常有人将他跟一位名叫焦菊隐的戏剧家联系在一起,身份经常搞错。陶菊隐是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为陶菊隐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与天津《大公报》的张季鸾并称为当时中国报界“南陶北张”。学者雷颐说:“陶菊隐担当得起目光如炬的史学家的称号。”

  陶菊隐(1898~1989),湖长沙人。就读长沙明德中学。民国元年(1912年)一度担任长沙《女权日报》编辑,次年起为上海《时报》“余兴”栏撰稿,同时还为上海各大报撰写地方通讯。

  在当私塾教师的父亲的影响下,陶菊隐自幼即流露出异于常人的写作天禀,11岁始向上海报纸投稿,发表过多篇短篇小说。就读长沙明德中学,中学尚未读完,本该上学的年纪,就因为在学校写了一篇自由体的游戏作文“饭桶先生”,文章的主人公是他虚构的,却被他的国文先生无端对号入座,认为大逆不道,违背师道尊严。年少时就被被学校劝退,从此被湖南教学界认为是麻烦学生而到处求学无门。在不得已的情势下,为了谋生,也是天赐良机,通过一位朋友的介绍,进入湖南的报界,从此开始三十年的记者生涯。14岁就参加报界任编辑。陶菊隐于1912年进入长沙《女权日报》当编辑。不久,就任《湖南民报》编辑,撰写时事述评;稍后辞职接办《湖南新报》,任总编辑。同时,他还为上海一些大报撰写湖南通讯。

  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以后,皖系第七师师长张敬尧进驻长沙期间,湖南百姓苦不堪言。陶菊隐的父亲,在一个月夜正在为族人守护陶家祠堂,比邻而居的张敬尧手下无恶不作的、由土匪改编而来的“烂五团”突然闯宅抢劫,其父正想上前阻拦,匪兵不问情由,就是一枪。遭此杀父之灾,痛心疾首之余,1919年,他以湖南报界联合会代表资格,参加湖南的“驱张(敬尧)运动”。陶菊隐奋起用笔当枪,不断写报纸通讯对军阀的恶行大力鞭挞,以报杀父之仇,由自由投稿起家,父亲以生动准确的新闻报道终获“新闻报”中方董事长汪汉溪、汪伯奇父子的赏识。1920年他受聘为上海第二大报《新闻报》驻湘特约通讯员,撰写长沙特约通讯。被邀为上海《新闻报》的驻湘记者。

  陶菊隐在主持各类战地通讯以及时政通讯时,自有他的长足之处。他特别善于利用各种人脉关系向军政要员索要新闻。其实无论是督军也好,省议员也好,政海沉浮,谁也有需要向外界倾吐的时候,同时新闻也是当权者获取民心的工具。自1921年谭延闿治湘期间起,新闻记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允许列席军政会议,在会议期间记者能在第一时间以第一手资料向外“报料”。但是并不是每篇新闻报道都可自由发布的,必要时记者为当事人要隐匿部分实情,否则在武夫当国的时代,轻者会自断言路,重者会招惹杀身之祸。

  1921年的湘鄂之战,陶菊隐全程亲历采访,为上海《新闻报》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新闻报道。由于《新闻报》的国内新闻屡见佳作,报道生动,导致销路节节攀升,并自此得以正式进入大记者行列。

  这时陶菊隐已很有名气,多年以后他跟人说了一个笑话,有一次他邀朋友吃饭,往饭店里打电话预订位子,人家问他贵姓,他说我姓陶,接电员可能文化程度比较低,他不知道陶字怎么写,他说是不是桃李的桃,说不是的,又问陶字什么偏旁,最后说你是不是陶菊隐的陶。答:是的。这才挂了电话。为此他非常得意,他说我的名气连跑堂的都知道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