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国学热与民族国家精神构建(3)

辛亥革命网 2013-10-21 00:00 来源:土豆网 作者:王今诚 杜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从近现代思想史的角度看,启蒙与救亡始终是中国完成国家、民族近代化的时代主题。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诉求,即是要构建新型民族国家和塑造

  为提高国民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国学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关注民族史、边疆史的热点。当时,出现了多种民族史著作,如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等的民族史专著。民族历史、风俗调查、样本研究进入了一个多产的总结时期,民族史专著基本按照传统史书叙事,上溯并旁及各民族,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以“炎黄”族群为中心,各“兄弟民族”参与其中的民族史观,这一成果也成为官方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边疆地区考察、蒙元史研究,通过对古器物、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的深入考察、记录、整理、分析,最终将周边民族、地域完全投射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文化意义大于人种学意义的概念之内。从而使生活于中华大地上的人群、种群族脉,大多追溯到上古圣王,以及纳入“兄弟民族”话语体系。

  民国时期,国学研究的成果不仅验证了中国历史悠久,为一文化延绵持久的合法国家,更将国家观念从皇室朝廷、军阀政府等概念中分离出来;指明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证实了各民族都是推动历史发展和创造华夏文化的主体;完成了“君国”到“国族”的转变。从此之后,“中国”一词代表了中华民族,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象征,成为号召各族人民联合御侮,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精神图腾。

  在国学家们廓清历史脉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股“疑古”思潮。“疑古”即通过重新解读历史文献、民族民俗等手段,重新审视古籍真伪,最终建立可信的中国古史系统,以应对西方史学的质疑。因为,连续不断的历史文明、民族文化是激发民族感情的重要基础。

  国学热也促进了历史学的发展。无论商周甲骨文、金文、西北边陲秦汉简牍,还是敦煌文书、内阁大库档案、满文老档等,都被纳入史学研究的视野。大量一手资料的使用,纠正了官方编纂史书的谬误,补充了相关史实,使从夏商周秦到汉唐、辽宋夏金、元明清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国人从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中,不仅读出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建立了无限的民族自豪与自信。

  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也在西方理论、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对夏县西阴村、安阳小屯村殷墟的发掘、整理实践,建立起了完整的中国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的分类体系。中国的考古学从此进入系统、规范化的,发掘、研究阶段。而且,国学发展受自身诉求的驱动,学科间的互动和交叉逐渐紧密,“闭门造车”的状态被突破,迈出了“博采比较”的步子。如钱穆在其多部著作中,数次比较中、西方哲学、文化、政治的差异和优长,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找寻中国近代化的自我之路。

  民国时期的国学热有着深刻的时代和思想史背景。传统学术文化在发展极致之时反身自省,最终在激烈的碰撞中完成了近代化的转型。国学通过各种方式加深了国民对传统文化价值和边疆史、民族史的认识,提升了民族文化自豪感,凝聚了民族精神,为民族国家精神的构建做出了历史贡献,促进了近代中国从文化意义上的重建。

  (作者单位: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