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金石考古名家吴大澂(3)

辛亥革命网 2013-05-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吴大澂同治七年以进士入词林,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光绪甲申中日之役,督师无功,获谴回籍。主讲龙门书院。吴大澂平生善画山水、花卉,

  光绪十一年(1885)6月8日,与帮办吉林防务大臣、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会堪吉林东界,经吴大澂、依克唐阿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协议。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重堪珲春东界约记》。

  在签订《中俄重堪珲春东界约记》时,含补立“土”字牌,添立“啦”、“萨”、“玛”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记号;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从而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矗立在珲春市区的龙虎石刻及具清代建筑风格的五角碑亭,就是珲春人民为纪念爱国大臣吴大澂谈判胜利而建立的。石刻正面篆书阴刻“龙虎”二字,左下竖刻“吴大澂书”,字体流畅,气势磅礴。吴大澂于谈判期间曾多次书写“龙”、“虎”二字,抒发其“龙骧虎视”的大无畏的爱国精神。曾在珲春县黑顶子地方国界立柱为界,并篆文“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吴燕绍著录略云:“《吉林勘界记》一卷(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清吴大澂撰。光绪六年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西北边防,十一年诏赴吉林与俄使勘界。……是篇即记十二年五月与俄勘珲春界之情形也。盖珲春辖境处处与俄接壤,而界牌久毁,珲春黑顶子濒江一带久被俄人侵占,屡索不还,至此勘查,礎商再四,始定于沙草峰南越岭,而下至平冈尽处,竖立土字牌以清国界,后勘宁古塔内倭字那字二界牌,均记文条约不甚相符,重行设立,并沿界添设堆记,测量绘图画押钤印,经此次勘查,疆界较清,侵地亦复划归,是记详志款末,考其年谱云。立碑五座,建铜柱自篆曰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李不可移。是其勘界之功,足与此记共传不朽矣。”

  吴大澂撰写的《皇华记程》一书,以日记形式真实记录了赴吉林珲春沿途见闻、与沙俄代表会堪东界时的详细情景,此书已成为研究东北疆域史、清代外交史及东北交通、地理、风俗等内容的珍贵史料。《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谭其骧著录略云:“《皇华记程》一卷(殷礼在斯堂丛书本)。清吴大澂撰。此编乃其光绪十二年,以左都御史奉命吉林勘界,记行之作。首载纪事诗四律,纪程始于正月十七日,由天津启行,出关经奉天、吉林宁古塔,以三月初二日抵珲春,四月十九日自珲春发,入俄境,二十日至岩杵河,晤俄使巴拉诺夫会议,二十八日还珲春,五月十八日又自珲春经俄境,二十日竖立土字界碑于沙草峰南山麓尽处,既又经英安河摩阔崴至岩杵河,再议;六月初七日,自摩阔崴乘轮溯绥芬河至哈鸡塘登岸,车行经双城子至三岔口招垦局,勘测倭字那字等碑,二十七日循原道返至于海参崴;七月初七日返岩杵河,初八日返珲春,二十六日再至岩杵河。日记止于九月十五日。……大澄此行,往返商榷,移碑划沟,颇不辱权。此书于当日办难情形,言之甚悉,可备言边事者之一助。且东陲僻壤,文献罕徵,大澄所至赋诗题辞,皆即景纪事之作,流传异日,无一非此邦之掌故也。编中又祥记其日课,除函电公务而外,非作书习画,即为金石文字作题释,盖虽在征途,而不废所学,前人笃志力攻,固非今人所可几及者也。”

  《中俄重堪珲春东界约记》的重大意义就在于争取了中国船只自由进出图门江出海口的权利.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乌苏里江、松阿察河、瑚布图河、图门江以东划归俄国,东北地区再无出海口。1886年,吴大澂在收回珲春黑顶子的同时,经一再努力,使俄方同意中国船只自由进出图门江入海口,这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事,对今天东北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关于吴大澂铸就的立于国界上的<铜柱铭>据说在1900年被沙俄侵略军盗走,现在存放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博物馆里。但是至今我们没有见到过相关照片图文.其实,由吴大澂篆书并主持铸造的<铜柱铭>,他是视为至宝的,他专门把<铜柱铭>上的文字拓了下来,丁亥光绪十八年(1887),吴大澂调任广东巡抚,他把这一拓片精心装裱,见示他的幕僚和亲友,由众多人士在<铜柱铭>题跋.题跋者有九人,他们是:金石家叶昌炽第,继格(通家生即门生),江标(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柯劭忞(著《新元史》,负责总成《清史稿》),陈宝琛(同治戊辰科进士,翰林院侍讲,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溥仪皇帝的老师),驻越南使节杨钧政,易顺鼎(光绪元年(1875)举人,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陈乔森(咸丰十一年举人,官至中宪大夫,书画家),孙传凤(古文字学者).后世,应吴大澂孙吴湖帆请题跋的有叶德辉(光绪进士,著名学者),民国初年,吴湖帆将先祖吴大澂的<铜柱铭>及相关跋文交由苏州振新书社影印出版,并请江苏总督程德全雪楼题端《(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本》),这一影印件当与吴大澂的<李仙女庙碑>同时印制。

  吴大澂题铜柱铭文书法。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日(1886年6月21日),勘界大臣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勘中俄边界,事竣后于中俄交界长岭子第八记号天文台(用砖垒高,以坚石为基础)东10米,墙内侧用人工雕凿石块垒的一个方形石坛(边长1.7米,高0.7米)上,仿照汉代马援的故事,竖一铜柱,高约十二尺,作为立界标志,铜柱铭文由吴大澂所书(吉林机器局代刻):“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奉命会堪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铭曰:‘疆域有志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以昭然警示。铭文书法风格取法散氏盘,十分端庄厚重,可见吴大澂对《散氏盘》下过的功夫之大,对商周金文涉猎之深(《皇华纪程》中记载,他曾临《散氏盘》一本)。铭文墨迹已不存世,但却留下了拓片。

  遗憾的是,1900年8月,俄军侵占东北时,将铜柱碎为两段,掠往俄国滨海省,现存于哈巴罗夫斯克市伯力博物院中。

图:国土寸土不让:中俄边界铜柱铭精拓,吴大澂撰写篆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