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金石考古名家吴大澂(2)

辛亥革命网 2013-05-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吴大澂同治七年以进士入词林,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光绪甲申中日之役,督师无功,获谴回籍。主讲龙门书院。吴大澂平生善画山水、花卉,

  大澂对堵口工程筹划有方,措施得当。对在工的官吏,分工明确,严限完成。他誓言:如依限不能完成者斩,自己也将以身殉职。在工人员无不凛然,于是日夜赶堵,于当年十二月合龙。该工程较拨发款银节约60余万两。

  大澂任河督时,对郑州、中牟、开封一带险工甚为重视。他说:中河厅头堡大王庙顶冲之石堤,……八堡之人字坝、托头坝(中牟境),……下南厅七堡之顺二坝,十九堡之盖坝(开封境)均甚紧要,是防御省城之门户。他提倡用水泥砌筑砖石坝,加固工程,这是黄河上使用水泥修工程之始。

  郑州十堡大工完成后,因河势南趋,行将塌至堤身。大澂审时度势,在荥泽八堡(今郑州李西河一带)老滩前,筑石坝一座,工竣立一石碑,碑文是:“老滩土坚,遇溜而日塌,塌之不已,堤亦渐圮,今我筑坝,保此老滩,滩不去则堤不单,守堤不如守滩。”阐明了他的固滩保堤的治河思想。

  光绪十五年他奏请用新法测绘黄河图,自河南省阌乡县(今灵宝境)金斗关到山东利津铁门关海口,测量河道长1021公里。次年图成,呈光绪帝浏览,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全图》。

  (二)功在边陲。爱国爱民,督防边务。对吴大澂评价最多也是最高的是他曾受命督办吉林军务,督办吉林三姓、宁古塔、珲春防务,兼屯垦。光绪六年三月(1880年4月)吴大澄为三品卿衔,赴吉林随同铭安帮办一切事宜,旋即改为“督办”。吴大澄于6月行抵吉林,即与吉林将军铭安商酌防务事宜,于整军吏、守边强边等方面多有建树。

  日前,在黑龙江东南部张广才岭南麓山中——宁安市沙兰镇二吕村十公里的二道岭,发现了吴大澂在一块巨石上的刻字。清朝同光年间的名臣吴大澂,曾先后两次奉旨来黑龙江东南部的宁古塔地区处理中俄边境事务。当时的宁古塔副都统隶属于吉林将军,管辖今天的牡丹江、鸡西各县市与吉林的延边地区,与 俄国远东滨海地区为邻。吴大澂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与开发黑龙江东部边疆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一百二十年过去了,当年他办理公务与居住过的宁古塔城“钦差行台”望江楼,如今仍完好无损地屹立在宁安市的牡丹江江畔,是这位有功于黑龙江的一代名臣留在东北——黑龙江的惟一遗迹。

  现今发现的石刻文字,字是篆字,大字为“光绪九年八月太常寺卿吴大澂过此驻马”,历经120年风雨仍然十分清晰。下款小些的字除第二行上边的几字已磨掉外,也很清楚,是他再次过此山与在石上刻字的时间:十二年二月。即前次经过此山的三年(实为两年半)之后的光绪十二年二月,公元1886年3月。吴大澂是清代同光年间著名的古文学学家、金石学家,著有《说文古籀补》40卷,古籀文即大篆。这巨石上的篆字当是他亲手所刻。因此,这块刻石是这位清末名臣留在宁古塔——黑龙江的又一遗迹,应是黑龙江近代文史领域一重要发现。

  据《清史稿·吴大澂传》与其墓志铭记载,吴大澂于光绪六年(1880年)、十一年(1885年)两次到宁古塔地区办理中俄边境事务。光绪七年任太仆寺卿后奉旨到冀东“会办北洋军务”,后转任太常寺卿。光绪十一年,已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吴大澂再次奉旨到吉林宁古塔办理边务。而石刻则明白无误地表明:光绪九年他又来或仍在宁古塔。这也说明,吴氏在宁古塔地区的时间不是不足三年,而是四年以上。可见新发现的吴氏刻石,对吴大澂的生平,对黑龙江近代史是有补证作用的。

  吴大澂爱国爱民,尤其是他在黑龙江宁古塔期间的历史功绩是令人钦佩的。如经过他和宁古塔副都统依克唐阿(宁古塔人,姓札拉里氏,后任黑龙江将军、奉天将军)的不懈努力,收回被俄人强占的珲春黑顶子、三岔口绥芬河南岸(倭字碑)、绥芬河市北部横岭(那字碑)等领土。更值得赞扬的是,即使今天看来,他在宁古塔地区的下列建树确实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清王朝在宁古塔地区一直是有边无防,致使俄人随意移动界碑,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同时土匪猖狂,边民不得安宁。吴氏协助吉林———宁古塔官府招募、训练三营靖边军,巡边守边,防止了俄人侵占边境领土,也保证了边疆的安宁。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乌苏里江、松阿察河、瑚布图河、图门江以东划归俄国,东北地区再无出海口。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要开发吉林珲春“金三角”地区,无出海口成为一大障碍,而吴大澂在收回珲春黑顶子的同时,经一再努力,使俄方同意中国船只自由进出图门江入海口。不说吴氏有先见之明,但至少他当时已认识到:“有无出海口”,对宁古塔国计民生利害很大。三,200年间,清王朝对其“龙兴之地”一直实行封禁。致使宁古塔地区人烟稀少,肥沃土地不得开垦,经济文化落后,成为荒蛮闭塞之地。吴大澂几次上书请开边禁。光绪帝批准后,他在宁古塔多处设移民局,派员去山东招募无地农民。为规划新村的设立,这位三品大员亲自带从东宁三岔口到蜂蜜山(今密山市),披荆斩棘,步行踏查。为帮助移民垦荒,他坚持由官府给予资助解决牛具。于是,边疆很快建起许多村庄,移民开荒种地,安居乐业。这是黑龙江地区历史上较大规模的移民与开垦土地,有力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开发,也有助边境地区的安定。

  吴大澂与吉林将军铭安于吉林建立边防军队。改原有八旗兵,废除世袭制,改为招募制,共建防军马步13营,5000人。次年防军增至9000人,后统称靖边军,经过严格训练,己“悉成劲旅”。于珲春开始修筑东、西炮台。为防御沙俄从水上入侵,还创建图们江、松花江水师营。同时设立招垦局,移民垦荒,推行实边政策。他经过实地勘查,确定以珲春和三岔口所属边地为招垦中心,设立珲春招垦局,下设五道沟和南岗分局。招垦范围广泛,且规定许多优惠政策。为给垦民、商旅和军队提供方便,1880年底,修筑从宁古塔至吉林省城长达600里的大道及北、东线大道,建有百余座木桥,同时还增加许多驿站,加强了边疆的防务力量。清朝的吴大澂,曾背着“土”字碑,在中俄边界还原疆域10多公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