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货在广州(5)

辛亥革命网 2012-07-11 00:0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蒋建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757年,广州成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之后,广州洋货消费的流行开始远胜内地。晚清的广州,消费洋货更成寻常事,五花八门的洋货随处可见。

  在光绪末年,新式服装和西装作为西方文明的标志,在广州城内成为一种时尚。1906年广州出版的《赏奇画报》,在描述社会新闻时,许多人物都是身穿西装,其征订广告,就是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手拿着“赏奇画报出世”的旗子作宣传。

  粤东烟草公司出品的伟人香烟,其封面上也画上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

  西装的消费,更多地体现在精神追求和社会地位区分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西方文明的一种认同,尽管对这种西式穿着的涵义并不一定了解,但是它对传统服饰的背叛,代表着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

  7

  推动民族工业的兴起

  在19世纪末,缝衣针、纽扣、搪瓷制品等洋日常用品已取代国产货,成为城市生活必需品,而留声机、电风扇、电话等新式电器,也进入广州的消费市场。到了20世纪初,水泥、香烟、日本煤、纸等洋货成为广州市民的日常消费品。

  20世纪,广州一般商号都经营洋货,且品种大为增加。1903年,有名的尤蒲记商号经营土洋商品达到200多种,主要经营的品种有生丝、绸缎、夏布、呢布、毛巾、如意油、香水、面盆、牛油、牛奶、威士忌酒等。

  洋货之所以能在晚清广州市场逐渐占据优势,主要原因是与其机器生产和相对低廉为前提的。

  洋货的消费,一方面促使了自然经济解体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兴起,许多西方的先进工艺技术被引入国门。

  例如,19世纪80年代后,广州的纺织工场看到外国纺织品颇受消费者欢迎,开始将视线转向外国的机器产品,模仿洋布和其他一些针织品。广州一家福荣裁缝店,采用缝纫机车制新款袜子,在90年代初,颇为时髦,其产品大受欢迎。其广告称:“本店专造新出车装定袜,袜丝线绣骨,其精雅与别家不同,且底如面样,并可反穿,价甚相宜。”

  《海关报告汇集》称:“1910年,广州有织布厂十三家,巡警道又设工艺厂一所,系欲与外洋布相颉颃。”这种利用新式工艺与洋货竞争的意识,在当时成为广州工商界一种主导思想,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