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货在广州(2)

辛亥革命网 2012-07-11 00:0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蒋建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757年,广州成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之后,广州洋货消费的流行开始远胜内地。晚清的广州,消费洋货更成寻常事,五花八门的洋货随处可见。

  洋米从18世纪后期以来,一直在广州居民的粮食消费中占有相当比重,洋米对稳定广州粮食价格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甚至在年成较好时,输入的洋米也较多,足以充分维持对市场的供应,以致粮价很少波动,让最贫穷的人也可以购买。

  19世纪80年代后,广州居民的洋米消费量进一步加大。据记载:“洋米几乎全部为广东省所购,而且是通过九龙关进口的。广东省能够为购买粮食付出11500000两白银,但并未传闻任何特殊的荒歉,也没有任何灾情的象徵引起外界的注意,这就说明广东省的富源是可惊的。”

  同时,广州居民对美国面粉的需求也大为增加。美国面粉虽然价钱贵,但因其色白粉细而受到欢迎,在相当的时间里成为广州居民一项主要粮食,食用普遍。在1888年,进口数字从73333担增加到87241担,这个消费数字在当时中国城市里属于惊人,这也说明当时广州人生活的富裕。

  3

  洋货店:

  集中双门底及西关一带

  在19世纪70年代,广州的洋货店已经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特别是长寿里、双门底及西关一带,是洋货店铺较为集中的地带。洋货种类繁多,洋货店还开设夜市,极大地方便消费者购买。

  洋货店在营销方面非常讲究,对消费者尤为尊重。徐珂的《清稗类钞》记述道:“凡交易而不成者,亦怡悦其颜色以对之,如交易已成,则于买主临行时,必致声道谢,虽数十钱之易,亦然。”

  为了招徕生意,洋货店充分发挥消费者的选购自主权,对一切消费者开放,“任人观览,不问为谁,皆可迳入,肆人绝不加以白眼也。故著名之洋货公司,自晨至夜,终日宣阗,游人极多。”洋货店这种友好、平等、开放的态度,营造了良好的购物环境,对洋货消费的推广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1873年,英国人琼·亨利对广州洋货店作了如下描述:

  “在广州西郊的兴隆大街,就有许多批发和零售孟买棉花的商店,还有一些商店专门出售英国出产的五金商品。在城内桨栏街,有一些专门出售燕窝的商店,一家泰隆燕窝铺对外来游客非常关注,热情介绍各种燕窝。燕窝非常昂贵,这些燕窝大量来自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所罗等地。在打铜街附近,有一家泰盛洋磁店,有3到4名工人在对各式铜器皿进行绘画。”

  1892年5月21日,《中西日报》的报道也介绍了广州的洋货店:

  “香港的一些洋货店在广州设有分店,很快就将当时的一些流行洋货引入广州,如香港一家洋行在西关十八甫设立昭隆泰分店,各色洋货品种繁多,其中主要经营外洋家私,包括:台椅、铁床、弹弓床、镜柜、橙色瓷器、巧银器、玻璃玩器、花旗各款洋橙、顶上花旗、各色香枧、自来火、电灯盒、各色金山毛、奇巧上香水、时样新款台面毛、顶上各色金山毛。”

  另外,还有很多布铺、丝线铺、绣巾铺都有进口洋货出售。洋货在当时广州街头商店已经占有相当的份额。

  4

  时髦洋货:

  受到广州人欢迎

  在19世纪80年代,西洋商品已经深入地影响广州的消费风尚。一些新奇洋货,在广州市场颇受欢迎。一位在广州的洋人就这样记述道:

  “外国玩具,特别是用机械的,似乎也受到欢迎。经过街道时,我看到从前确没有见过的东西,那就是许多家具店陈列出售的外国保险 箱,但主要是旧式的,我怀疑这项贸易将来未必不能发展。……玻璃、刀、图画、装饰品、玩具、糖果、药品、文具、蜜饯、表、珠宝、锡器、缝纫机以及无数的其他货物,都有买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