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推动山西社会发展的两位封疆大吏(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高生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前的20年问,山西政坛上,曾有不少的封疆,辛亥革命前推动山西社会发展的两位封疆大吏,

  光绪初年,灾害极多,山西也不例外。频繁的灾害,给山西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大量劳动力死亡和流离失所,山西境内出现了大片荒地。据光绪七年顺天府席尹游百川奏称:“晋豫两省大裉之后,荒田甚多,河南之卫辉等处,山西之平蒲等处,现闻一县之中不耕之田,犹有数千顷、万余顷不等”“”。尽管如此,朝廷征税、收粮,仍按前抚院呈报的土地数办理,这无形之中,加重农民的负担,灾后的农民,哪能交纳得起“旷土不毛之赋”?出现大片荒芜土地,除自然灾害所为之外,还存在“原报荒地数目不符,或当时查办遗漏、或以老荒混入新荒,或迫于官令,村邻社长勉强认领而至今无人耕种完粮,或本人领到籽种徒以救饥,已领而未能开垦,或因工力过贵已垦而旋抛弃……”””。针对前抚院丈量土地中出现的问题,现任巡抚将如何收粮,征税,这对稳定农民的情绪,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都有密切关系。张之洞认为:“晋民叠遭灾裉,元气未舒,正当加意抚恤,岂有迁就从前误报之案?”“。明确指出,不能依据前抚院的鱼鳞册。于是,张之洞组织人员,重新丈量土地,统计人口,编辑新的鱼鳞册。同时,奏请朝廷“将未垦荒地宽限起征,并豁除累粮””。,即对农民未开垦的荒地3年之内不征粮,对以前累计应征之粮进行免除。张之洞的这一措施,对加快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山西地处京师附近,是通往西北等地的交遁要道,境内常有各种差使往来。这些差使“苛派民间夫马,按户敛费,甚至外来商旅骡歇,亦被扣留”””,驿道附近的农民,其徭役负担大大超出官府规定,严重影响农民的正常生产。为此,张之洞一方面上奏朝廷,通告各省严禁过往差使骚扰百姓,一方面制定规章,充实厅州县驿站马匹经费。“嗣后经过文武员弁兵勇,需用车马务遵定例,不得稍涉骚扰”””。这一做法,革除了以前的弊端,安定了农民生活,稳定了农业生产。

严禁种植罂粟,鼓励发展民生经济

   山西境内从道光初年开始就已经有人偷种罂粟。最初种植罂粟,是作为一种药材。后来,人们开始用它制作烟土。鸦片战争之后,种植罂粟越来越多。由于种植罂粟比种五谷粮食能获得高出几倍乃至十几倍的利润,于是到同治年问出现“山西民食不敷,自洋药鸦片)驰禁,裁种罂粟,粮价踊倍””。形势。地方官吏也不管百姓种粮或种罂粟,只要能缴纳赋税,有的甚至私收罂粟亩税””,这更加助长了罂粟种植。至张之洞任巡抚时,山西的罂粟种植不仅占用山沟荒地,而且发展到占用肥沃的土地,最盛时达到20多厅州县,几乎无县不种。“栽种罂粟耗民元气,各省患之,晋为尤甚”””。由于有些地方上只种罂粟,粮食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不仅出现粮价幂涨,而且发生粮荒现象。光绪初年的特大灾害,饿死人最多的垣曲县,正是山西产烟最多的县。山西不仅种罂粟多,而且吸烟的人亦多。“晋省患不在灾而在烟。有嗜好者四乡十人而六,城市十人而九,吏役兵三种几乎而}+矣。人人枯瘠,家家晏起,堂堂晋阳,一派阴惨败落气象,有如鬼国”””。当时,种植罂粟最多的为交城、代州。张之洞认为“欲振中国之贫弱,必以此为大端””。。在山西要“振作有为”必须严禁种植罂粟,实行戒烟。 

  为彻底根除种植罂粟,张之洞制定了严厉的禁种令,并且对州县禁种罂粟的批示就有46件之多””,  同时派官吏到各厅州县检查,甚至派军队拔毁偷种之罂粟,对敢于抵制反抗的顽民实行镇压。他的这一雷厉风行的作法,使山西境内种植罂粟“南交城)北代州),一律净绝,其余厅州县,南滨黄河,北抵边外,或什去八九,或什去六七,通省多少牵算实己禁除十分之八”,可见效果{‘分显著。但在后来的检查中,发现从外省进入山西的鸦片仍不少,“查沿边各厘务外来药税较旺于前,则以进货之多,可知土产之少”””。张之洞在力主禁种罂粟之时,在省城设立戒烟局,制造戒药丸,就医购买药丸者络驿不绝,戒烟措施成效很大。张之洞在上朝廷奏折中满怀信心地说:  “网心竭力,持之不变,三年以后可期此害永除。” 在严禁种植罂粟的过程中,张之洞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令地方官各视土宜,教之种桑、种棉、种麻、种蓝、种蓣、种菜籽、种花生,以敌其利”。他主张大力种植经济作物,使农民发现农作物的价值,从而提高对农业的重视。同时对“极苦贫民妇老无依者,酌给籽种,以济其穷”…’。总之,张之洞在山西禁烟效果好,成绩大,对恢复山西农业生产,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尤其是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影响深远。 

  光绪五年,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上奏指出:“山西前被旱灾,外省运米骤难入境,每赖本地仓谷接济赈需””。。可见建仓积粮,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张之洞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也主张要建仓积谷,“令各厅州县,劝办社仓积谷,以为求荒不如备荒。官谷不如民谷,鉴于丁戊大裉,……当广行社义仓法,为晋省善后第一要政””。。张之洞“求荒不如备荒”的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重视文化教育,推动文化教育发展   

    张之洞、胡聘之二人都是科举出身的进士,在思想上属于正统的儒家思想。他们学识渊博,讲求实学,一致钟情于文化教育,尤其是张之洞在任湖北、四川学政对期,著有《书目答问》、《劝学篇》等著作。在主政山西时期,他始终把文化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其表现:

    1.加强学校建设,规范教育机制。特别是关于口外七厅的教育问题,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光绪九年,张之洞给朝廷上《筹议七厅改制事宜折>,第一条就是学校宜建设的意见。他说:“七厅惟绥远驻防向附朔平府棚考试,其余均无学额,各厅寄居民人,多有远至百余年及数十年者,现己生齿日繁,其中不乏俊秀之士进身无路,未免向隅,改设抚民,厅以后自应设立学额……”””他主张设立学额,建立学校,并于各厅设教谕、训导。他把教育推向边区,设置地方教育机构。这于口外七厅的文化教育很有意义,使口外七厅教育能像内地文化教育一样达到相同的规范化,对当时和后来的边区教育都有很大影响。

   2大修贡院,改善乡试考生的考试、学习条件。贡院专供乡试考生使用,多年来“贡院旧规狭陋,年久坍坏甚多”,虽然后来多次修葺,但仍破烂不堪。经张之洞批准,在旧贡院的东北、西北两角又拓开地基,添建房屋。以前修缮、建筑房屋,其经费主要靠向学生和各地摊派,张之洞取消摊派,专门设立科场支应所,由抚署筹集公款。当时,正值张之洞弹劾葆亨和王走安等人之后,在晋者官吏)皆觉心地清明“共计有三十余人,自愿提出捐银二万两以建贡院”。在修缮旧贡院的同时,又建造了70余间房屋,供考生使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