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师生抗日战场前仆后继声名鹊起(5)
辛亥革命网 2014-11-04 16:1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蒋生 查看:
冈村宁次的策反策略并未成功。如李宗仁任司令长官的第5战区,尽管33集团军、11集团军、29集团军是由西北军、桂军、川军等部队改编而来,武器装备远不如中央军,但也异常骁勇。以上述杂牌军为主力、以汤恩伯(黄埔教官)、关麟征(黄埔教官)等所率中央军为重要力量,取得台儿庄大捷。
而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微妙关系的确贯穿抗日战争。如李宗仁晚年仍在其自述回忆中,指责汤恩伯有误戎机(注:这一指责并未获得今天两岸历史学者的认可)。
国民党将领抗战回忆录中亦提及“友军之间常怀猜忌,不特中央军与非中央军之间为然……”。
这也成为回溯黄埔将领壮大所绕不过的地方。
据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维开统计:出身黄埔的国民党将军,在抗战前占国民党全部将领的7 .3 8 %,在战后占35.13%.在扩编、混编、互调过程中,黄埔出身者成为国军军官中主力,“黄埔系”之名也是源于这一时期。
民国史知名学者汪朝光曾统计,抗战时与日军作战,国军牺牲9个上将无一出身黄埔,牺牲33个中将,查到仅8人出身黄埔。抗战时国军多数将领都不是黄埔系出身,这些将领牺牲后,黄埔系才有机会晋升。
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李君山曾解读了这种作战生态。以南京保卫战为例,许多黄埔1期生都是师长,如第88、87、36师虽然全被消灭掉,但师长全都生还。李认为,黄埔出身者深得蒋介石信任,部队没了,还能重新任职;而杂牌军没有退路,就算自己跑出去也没有什么底牌能东山再起。
黄埔系所依托的黄埔军校,在抗战期间滚雪球般扩大办校、培训,亦成为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胡宗南从淞沪会战撤回时说过,“黄埔部队多已打完,无人支撑,其余当然望风而溃。第二期革命已失败,吾人必须努力,培养第三期革命干部,来完成未来之使命也。”
强军
黄埔各地办校,成无数热血青年神往之所
1938年南京沦陷后,从14期起,军校本部西迁成都,历时16个月,数易其地。《义勇军进行曲》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当一批批黄埔同学在抗日战场上倒下,更多年轻人唱着这首歌加入黄埔。原本一支逃难的队伍,却越走越庞大。
此后11年间,成为黄埔军校成都本校时期,这一时期,从这里走上抗日战场的基层指挥官,约有2.3万多名。
西迁途中,第11、12、13期学生沿途先后毕业,第14、15、16期沿途分别招生入学。
整个抗战8年,黄埔军校在原有分校的基础上在全国各地先后增设9所分校,办学地点甚至远至乌鲁木齐,几乎遍及后方各省。
1937年,长沙的高中生易庆明看到从上海送回来的伤兵后,打点行囊,带着5名同学踏上追寻黄埔军校的道路。当军校西迁到武汉时,易庆明和同伴们赶了过来。“第二天我们就考试,物理、地理考了六七门。后来面试,考官说,背段三民主义吧。我就背,三民主义,吾党吾宗。考官打断我,说用英文背。我就说,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抗战期间,黄埔军校还在全国各地设置招生点,大量招考学生。但是由于许多地方已经被日军所占领,敌我阵线犬牙交错,招生难度陡然增加。更为艰苦的是入学路途遥远,交通线又被日军切断,大部分地区的学生要到军校去,都需要使用最原始的方式———步行。每年录取结束之后,在全国各地,被录取的学生被编为10人左右的小组,秘密出发,奔向成都黄埔军校。
黄埔18期生饶平如回忆说,还有二十几个华侨生,是他们的父母送过来的。曾有个华侨,把儿子送到空军,牺牲了,第二个儿子又叫他学空军,又牺牲了。
黄埔军校成都本校时期,是办学条件最困难、办学任务最艰巨、工作最繁重的一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