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投融资难题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今日中国论坛》 作者:宋亚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日趋市场化的今天,县域经济不借助金融的手段和资本的力量,没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速度的资金投入,实现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当前,以农村、农业、农民为核心内容的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困难,莫过于建设资金的严重匮乏。在日趋市场化的今天,不借助金融的手段和资本的力量,没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速度的资金投入,实现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便是空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也就很可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从现实中看,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县级政府财力十分微弱,有些贫困县甚至不能维持正常的“吃饭”而需要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政府难以承担起经济建设的直接投融资责任。招商引资、“借鸡下蛋”的办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供求矛盾,但多数地方由于区位地理、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制约,并不能有效地吸引和激发外来“经济人”追求合理回报的投资冲动。怎么办?只好指望国家金融机构通过正规的投融资渠道进行信贷支持。

        然而,令人无奈的现实是:作为金融领域“正规军”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却开始从县域城乡大规模地撤退。即使那些保留下来的分支机构,其贷款权也大多被上收而主要从事储蓄业务。而以县域广大城镇乡村为源头的大量宝贵资金,却通过储蓄、国债、证券等形式,正在滔滔不绝地朝着大城市、大企业流淌。

        由于资金大量外流,80%以上的中小乡镇企业在金融壁垒面前告贷无门,数千万农民兄弟不得不默默地忍受着农村金融饥渴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在人们眼里,唯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了茫茫沙漠中的一井“甘泉”。但面对千家万户的殷切期盼,它所能够奉献的也仅仅是有特定条件的小额贷款。

        为了生存与发展,县域工商企业和农业生产只好另辟蹊径。于是,各种名目的标会、台会、合作社、基金会、钱会、钱庄等地下金融组织趁国有商业银行“大撒把”和资本市场“大饥荒”的空隙纷纷破土而出。一时间,诸如假股份改制真非法集资、假互助合作真非法揽储、假拆借资金真高利贷等不同形式的融资活动和“地下”性质的金融活动各显神通,并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和社会矛盾,甚至造成了国家金融秩序的混乱和衍生着金融市场的风险。

        激活民间资本势在必行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个无法回避的紧迫问题是:在传统的正规的投融资渠道被逐步堵塞,民间金融活动又为国家法律政策所不容的情况下,县域经济“一主三化”战略目标的实现靠什么来保证?大量中小企业正常的投融资需求怎样去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资金从哪里来?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不是对传统的国有银行体系进行修修补补,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统筹规划和大力推行国家整个投融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一个多主体、多元素、多层次、多样性的社会“大金融”格局。也就是说,我们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实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重新审视过去的金融法规和政策,逐步放开对县域城乡的金融管制,精心培育充满活力的农村金融市场,充分动员、大力支持、有效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县域社会财富的积累颇为壮观。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